因《白鹿原》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陳忠實曾經做了一件讓他后悔不已的事。一位姓段的文學愛好者帶著自己的習作從陜西戶縣來西安拜訪他,陳忠實讀完后,覺得很一般,但為了不打擊這位小伙子對文學的熱情,陳忠實還是說了一些鼓勵的話。十多年過去了,小伙子一直堅持寫作,別人給他介紹工作他不做,家里農活也不干,一心撲在寫作上,以至于如今窮困潦倒。但是除了在地方小報上發了幾篇“豆腐塊”式的文章,他沒有取得任何成績。親朋好友勸他放棄寫作,他不為所動:“陳忠實說我寫得不錯,只要我堅持,總會成為名作家。當年陳忠實不也是在農村苦苦寫了好多年嗎?”由此看來,表揚也可能成為一種錯。
記得當初剛剛進入新課改時,曾經有一節樣板課錄像流傳甚廣,其中有一個鏡頭給人印象深刻,一群孩子整齊劃一地對著自己的同座豎起大拇指,然后異口同聲地說“你真棒”,而且美其名曰“賞識教育”。后來,發展到不少公開課、研究課中,一些學生將常識性問題回答錯了,開課的教師都說:“你錯得很可愛!”現在想來,大家都感到當初對新課程理解上的幼稚和淺薄。到底如何進行賞識教育?這并非是一個簡單的“表揚”所能替代的,搞得不好,表揚也會傷人、害人。
“表揚”一詞的含義是“對好人好事給予公開贊揚,目的是為了獎勵和提倡”,其中的“表”意指“榜樣”,因此表揚應該是在“好人好事”的事實之上的宣揚和倡導,以對做好事之人進行激勵,并提倡大家去效仿,尊重事實、真實可信是表揚的基本前提。無中生有、夸大其詞的表揚不僅不是一種科學的教育態度,而且還會污損學生真誠、坦率的品德,助長一種形式主義的虛偽作風。如果表揚不是以事實為依據,還有可能誤導學生,被表揚學生聽了也可能誤解為一種譏諷和嘲弄,或者會使被表揚學生的虛榮心得以惡性膨脹,這顯然是對被表揚學生的一種傷害。而且,因為表揚是面對公眾的,虛假的表揚不能長久,一旦“假把戲”被戳穿,公眾會產生一種被忽悠、被戲弄的感覺,原先提倡的那種精神和做法不僅得不到張揚,反而引發眾人的逆反心理而唱對臺戲。更有甚者,學生們對老師以后的一切表揚都可能持懷疑態度,大大地削弱了正常賞識教育的影響力和教育功能。濫用表揚還會導致學生是非界限模糊,難以形成自己正確的是非判斷,甚至產生錯誤的判斷。由此可見,不論對被表揚學生,還是對公眾,甚至對教育,虛假的表揚都是一種傷害。
有位老師班上有一位自信心和各方面能力都較強的女孩子,平時老師經常表揚她,久而久之,她自己也覺得是班上最能干的孩子。一次美術課,她開始的時候畫得好好的,后來一個小朋友說了句“你畫得不好看”,她就“哇”地哭了起來,一邊不停地哭,一邊在圖畫本上亂涂亂畫。由此看來,一再地夸獎和賞識,容易導致學生不能公正、客觀地評價自己,更容易滋長獨生子女自以為是、惟我獨尊的不良心態。溫室中的小草是難以抵擋風吹雨打的,在甜言蜜語中長大的孩子難以經受人生逆境、苦難的考驗,這也是不少有識之士在實施賞識教育的同時呼喚挫折教育的緣由吧。如果在我們的教育中只有贊賞,沒有批評,贊揚聲不絕于耳,表揚聲此起彼伏,一方面會弱化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還會弱化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也會使優秀學生失去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面對學生的錯誤和缺點,只有輕描淡寫、溫情脈脈、和風細雨,沒有內心的觸動和心靈的震撼,那么必將弱化學生認識缺點、反省錯誤的深度,軟化學生改正缺點、消解錯誤的力度,從而使學生喪失了反思自己、防微杜漸的教育良機,很有可能為以后的人生埋下罪惡的種子。
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曼認為,那些小時候經常受到父母表揚的孩子,在他們步入生活后很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失望。表揚是一種教育手段,表揚需要講究科學、講究藝術,別讓孩子受了表揚的傷!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東南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