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和改進高等教育質量,英國各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會同相關部門和機構制定了質量保證框架。質量保證框架歸屬各撥款委員會和整個高等教育部門共同所有。作為修訂后的質量保證框架的一部分,整個高等教育部門和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要對有關質量和標準的信息進行詳細說明,這些通常就是公開發布的、人們所知的教學質量信息。發布教學質量信息目的在于幫助準備申請的學生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例如雇主)獲得有關教育質量和標準的最新準確信息。教學質量信息包含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資助的每所院校的質量和數據信息。教學質量信息主要以已有的數據為依據,但不是以通常的固定設計方式呈現,例如,包括學科學業完成率、不同專業學生就業情況及他們在大學間分布等信息。教學質量信息還總結了校外監察員的報告以及關于單個學校單門學科的其他報告,亦包括每年全國性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2005年英國進行了第一次全國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教學質量非常滿意,但新老大學內部都存在差異。盡管公布教學質量信息首要目的在于滿足學生的需要,但這些數據對院校的高層管理也同樣有用,管理層可以借此檢查評價院校的績效水平。
一、教學質量保證政策新進展
英國各高等學校都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教學質量保證制度,如組織新教師安排校內崗位培訓等。在考察過程中,我們訪問了華威大學的優秀教學中心,聽取了部分大學的教學質量保證制度介紹。金斯敦大學教學質量保證制度包括召開教學工作會議,設立校級教學獎金計劃(每年5 000英鎊),開展年度教學工作監管,組織教學研討會,考核學生成績等。學校認為,教師工資一般不能起到激勵作用,但根據表現向大學教師頒獎能夠激勵他們做得更好。英國同行認為,在質量審查方面引入“教學質量信息”,對學生和雇主都具有很大的潛在價值,可以幫助他們對各個大學在不同學科領域的情況做出評價。此外,據英國經濟社會研究理事會的專家介紹,該理事會直接資助4 000萬英鎊用于“教學研究項目”,該項目申請成功率為6%,競爭性很強,研究成果質量很高。要求研究者在學術雜志上發表研究成果,為政策制定者和高等學校教師服務。
英國高等教育統計署每年發布大學教學質量指標及其他方面的更多信息,為申請者提供信息服務,同時也是對大學教學質量的外部監督。英國不同大學的同類專業有大致相同的核心要求,但是各大學有自己的特色,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英國大學教學的專業標準很寬泛,著重不同的教學方式,倡導網絡和多媒體教學,工作場所學習,結合專業實習等教學方式。大學教學不僅局限在課堂或校園,還強調與校外專家的接觸,注重培養學生更廣闊的視野和國際化取向。與中國大學類似,英國大學教學面臨著諸多挑戰:學生群體高度異質化;如何通過靈活的學習和雇主的介入,讓學習與工作和生活相結合;如何提高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等。為了確保教學質量,英國對高等學校教學工作進行三種定期評估:官方教學評估、大學內部評估和中介組織的教學評估。官方評估由教育與技能部指定若干名學科專家和一些評估專業人員組成評估小組,到各個大學進行全面的教學質量審查。學校內部評估人員是由各系教師和學校評估工作者組成,或請其他大學教師進行評估,采取同行評估。在英國,高等教育學會和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是專門負責教學質量保證的中介組織,它們與大學合作,共同保證專業教育的質量。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的教學評估分學科進行,按照一定指標體系,對教學設施、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狀況和課程設置內容等多方面進行考查評分。
針對英國大學偏重科學研究、輕視教學的狀況,“2003年白皮書”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勵大學教師關注教學質量的提高。根據“2003年白皮書”的建議,英國近幾年出臺了若干提高大學教學質量的計劃和獎勵政策。在國家層面,高等教育撥款不再僅以研究水平和學生人數為依據,同時把教學水平作為重要參照;設立獨立的全國性組織——高等教育學會及其下屬的24個學科中心,以促進優質教學實踐的推廣傳播;出臺新的高等教育教學專業標準,作為所有教師資格培訓的基本規范,2006年前讓所有新教師接受這種資格培訓;制定外部監察員(external examiner)國家計劃,加強外部評估系統;由全國學生聯合會發起教學質量調查,并把它與現有的大學外部評估報告及其它有關教學水平的信息匯編成大學指南。在院校層面,額外資助大學制訂重視教學和獎勵優秀教師方面的人力資源戰略;設立74個優質教學中心以獎勵并推廣優質教學經驗,每個中心都能夠得到每年50萬英鎊、持續5年的經費支持,另外還有機會競標爭取其他的經費投入。在個人層面,高等教育學會設立全國教學獎勵計劃,每年獎勵優秀教師50人,每人獲得獎金1萬英鎊。
高等教育學會成立于2004年5月,是為了促進學科和教師發展,并為院校提供支持而設立的全國性獨立的中間機構。學會致力于為大學提供戰略支持,提高學生學習體驗;為教學制定專業的標準,引導、支持、通報高等教育的專業發展及教師發展,推廣好的實踐經驗;構建和協調項目網絡,提供教育質量方面的信息、建議及資源;開展教學研究和評估,對促進學生學習的政策進行權威而獨立的評價。
高等教育學會經費來源于全國四個撥款委員會的撥款(每年3 000萬英鎊,占80%)、大學的捐款以及基于特定目的的合同收入(20%)。學會歸屬于高等教育機構(英國大學聯合會和校長常務會議),因此服務于高等教育機構的需要。學會接受主要由大學領導和高級學術人員組成的一個委員會的管理。另設一個咨詢委員會,由學科中心代表和注冊從業者組成。學會的日常管理運行由高級執行小組承擔。學會下屬24個學科中心,其中21個設在英格蘭,每年撥款總額為1 200萬英鎊。學科中心需要在全國范圍招標,中標率大約是50%。每個中心設主任、高級管理、網站維護等專職人員6人,每個中心年度撥款為50萬英鎊。學科中心主要職能是課程設計和教學人員職業發展。學科中心是相關學科信息交流中心,但中標大學的該學科不一定在全國排名第一。英國很多大學都有自己運作的新教師培訓項目,高等教育學會為它們制定相關培訓標準,也通過培訓班為教師培訓,例如E-learning技術培訓等。學會為大學教師發展提供標準,出臺教學人員職業發展計劃,把專業教學人員職業發展分為三級:初級教師(Associate Fellow),中級教師(Fellow)和高級教師(Senior Fellow)。高級教師稱號是晉升系主任的重要參考。
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在英國大學副校長聯合會的建議下正式成立于1997年3月,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不受英國政府控制,而是聽命于英國大學校長代表組織(如英國大學聯合會、蘇格蘭大學聯合會、威爾士高等教育和校長常務會議)。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的使命是向學生、家長和社會相關人士保證高等教育的質量,并與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合作保持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維護公眾利益。其主要職責體現在以下方面:向學生、學生家長和社會其他人士提供高等教育的質量信息;向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和其他資助機構提供高等教育質量的數據和信息;和其他的高等教育部門合作制定高等教育質量框架;就大學學位授予權和大學名稱的確定等向政府提供建議;對大學教育質量進行審查、控制并給予評價;研究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方法。
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的最高管理機構是一個由14人組成的理事會,其中4人來自大學(由所在大學校長指定),4名是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的成員,6名為社會人士。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的日常工作是由理事會任命的首席執行官負責,下設有幾個辦公室,各辦公室分別負責不同的評估工作和其他事宜。為了確保評估者能夠公正行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對評估者有嚴格的選拔和培訓,并有相應的工作要求。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的質量評估耗資巨大、任務繁多,通常與其他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機構或認可協會合作進行,在合作中要求雙方必須嚴格遵守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制定的合作條款。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質量保證的范圍是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地區的170多所大學和學院,270所成人繼續教育學院和一些海外的高等教育辦學機構,蘇格蘭地區有自己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構。
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主要通過質量管理(Quality Control)、質量審計(Quality Audit)和質量評價(Quality Evaluation)對大學利益相關者提供教育質量保證。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的質量保證工作對英國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發展和大學自身非常重要。通過高等教育的質量評審保證了高等教育的質量水平,設計并規劃了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發展框架和藍圖。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的評估結果與大學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它直接影響到大學的社會聲譽、招生和獲得經費的多少,因此各個大學對此都非常重視。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根據歐洲廣泛采用的標準,不斷審查質量管理程序并監控教學質量。這種活動主要依靠大學的自律,也對大學施加了一定的壓力,這種壓力比過去專業評估與審計相結合帶來的壓力小一些。同時,高等教育與商業、工業的聯系比以往更緊密了,使得雇主需要的技能能夠被納入到學科教育之中。
二、科研質量保證政策新進展
為了保證科學研究的質量,英國定期開展科研評估。1991年,大學撥款委員會開展了第一次科研評估。1996年和2001年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的財政委員會及北愛爾蘭的就業與學術部聯合進行了兩次科研評估。2003年5月,在牛津大學加雷思·羅伯茨(Gareth Roberts)爵士的領導下完成了第四次科研評估,也是最近的一次科研評估。科研評估的首要作用是為撥款機構提供英國各學科領域研究質量的全面信息,以便按照科研質量分配研究經費。其次,科研評估向公眾提供根據政府政策而分配資金的信息基礎,以便公眾對花費在高等教育研究上的公共資金進行監督。科研評估是一個由專家進行評審的過程,主要來自高等教育體系內的研究者組成的專家組以各自的學科背景對研究項目進行評價。評價基于高等教育機構提供的一整套信息,這些信息因學科不同而在細節方法和評估指標方面有相應區別。
2003年加雷思爵士領導的第四次科研評估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把學校需要接受的評估和評估小組組成,與學校希望爭取的資金額度聯系起來;對諸如年輕研究者的發展問題等,單獨進行能力評估;提高透明度,特別是評估小組的選拔;更多地吸納外國研究者參與評估;構建科學的組織結構,確保不同評估小組之間工作的連續性;給予評估成員足夠的靈活性,采用適合各自專業的方法;控制評估等級分,避免評估等級膨脹;在評估結果與資金分配之間建立起明確的聯系;進行適當的、有智謀的管理。
科研評估增加了研究人員的流動性。每次科研評估之前,許多大學都爭先招聘頗具研究潛力的研究人員,以提高科研評估得分。2005年10月,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公布一項“人才流動”研究報告。大量人才流動發生在博士后初期人員中,這個時期流入英國的人員非常多,甚至延續到他們隨后的職業生涯。科研評估對英國科學研究質量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也為英國保持經濟穩步增長和世界競爭力貢獻良多。科研評估讓最優秀的研究成果得以脫穎而出,推進大學在發展和改進各自研究戰略方面采取更嚴肅和更精確的方式。英國政府和撥款機構也因此能夠使有限的公共資金效益最大化。科研評估還加強了研究經費的雙重支持體系,支持高等學校完成研究理事會、慈善團體和其他組織所期望的旨在促進大眾福祉的研究項目。批評者認為,科研評估對學科和科研方法過于偏好,壓抑了那些新興的、跨學科的研究項目;沒有很好地平衡應用性研究和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項目;給高等教育帶來過重的管理負擔;對大學正常工作產生不良影響,因為大學和院系調整研究戰略,迎合科研評估的規則設計項目。
根據我們得到的信息,2008年的科研評估將是目前模式的最后一次評估活動,2008年以后將有新的科研質量保障辦法出臺。2008年科研評估普查工作材料提交截止于2007年10月31日,2008年12月將公布評估結果。要求提交的材料是2001年1月~2007年7月31日所有學科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每位研究者名下的成果不能超過四項。對參與評估的所有大學都將采用同一種評價方法。評估將由15~20個主要評估專家組進行,大約再設70個左右二級專家組。評估過程設計將鼓勵大學聯合提交材料,對應用研究的評估給予適當傾斜。各二級評估專家組對每份提交材料的評分將構成連續的質量描述,以取代現行7分制不連續級別的評估體系。
(作者單位: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 謝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