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世紀90年代開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多元化已成為各國高教經費籌措的一個普遍趨勢,文章在深入分析美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多元化的籌措體制和發展變化情況的基礎上,對比分析我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構成及比例變化,為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的融資體制提供借鑒。
[關鍵詞] 高等教育 經費來源 多元化
一、問題的提出
美國著名教育家、原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校長布魯斯·約翰斯通(D.Bruce Johnstone)在《高等教育財政與管理:世界改革現狀報告》中指出,世界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之一是財政困難。經費短缺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約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在如何解決高等教育經費緊張這一問題上,世界各國已基本形成共識,即要建立多元化的經費結構,廣開渠道,多方籌措資金。美國多元化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的格局被西方國家稱為典型模式。而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也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多元化的格局,本文深入分析美國高等教育來源多元化的籌措體制和發展變化情況,對比分析我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構成及比例變化,希望對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的融資體制提供借鑒。

二、中美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多元化的比較
高等教育來源多元化的實質是建立一種政府、社會、直接受益者(學生)和學校自身共同投資的體制。總體來
說,各國高等教育經費的籌資渠道包括政府的財政收入、稅收、學費、企業資助、捐贈、繼續教育的收入及校辦產業的創收等幾個方面,如美國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的主要渠道包括政府撥款、學費、科研經費和專利收入、銷售與服務收入、捐贈及其他收入等。這種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經費體制建立在以國家投資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我國在1978年以前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高等教育由國家包辦,高校辦學經費的98%來自國家財政撥款。如1980年全國普通高校經費總投入是34.58億元,其中政府投入就高達32.06億元。經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一系列收費制度的改革,尤其是1997年高校并軌制度的實施,我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才初步形成多元化的格局。
由于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及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因素,各國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在結構和比例變化上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以下分別從構成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多元化的幾個主要方面來比較中美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多元化的不同特點。
1. 政府投入
美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以政府(包括聯邦、州、地方三級政府)撥款為主,公立高等學校的經費來源一半以上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私立高校也在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政府投入約占其總經費的10%~20%。表1中列出了1990~2000年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經費來源的構成比例變化情況,從表中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這10年間美國政府對高教經費支持的比例呈現出遞減的趨勢,其中州政府對高教經費投入的比例無論在公立高教還是在私立高教中都呈現出明顯的遞減趨勢;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這10年間對高教經費的投入比例基本保持穩定。

我國從1997年初步形成多元化籌措高教經費的格局至今,政府投入所占高等教育總經費比例與美國相近,同樣呈現出了政府投入比例下降的問題,從表2中可以看出,自1997年開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是逐年增加的,而財政性教育經費所占比重卻持續下降,199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33.7833億元,占總經費的比例為76.5%,而到了2003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876.8736億元,占總經費的比例則降為46.8%。
可以看出中美兩國高等教育經費在近些年的政府投入比例上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遞減趨勢,這一方面是由于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兩國高等教育經費籌措愈發多元化的表現,政府投入以外的各種經費籌措渠道正在逐漸發揮力量,尤其是學費收入。
2. 學費收入
美國高校的學雜費包括學費、住宿費和伙食費。1990~2000年,美國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的學費收入所占高等教育總經費的比例都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1990-1991學年,公立和私立高校學雜費收入占總經費的比例分別為16.3%和40.4%,而到了2000-2001學年分別上升到18.5%和43%。這是由于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降低了對高等教育的資助水平,把學雜費方面的經濟負擔更多地轉向學生及其家庭,導致20世紀90年代早期學費不斷增長。
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全部辦學經費均由政府承擔。20世紀80年代開始嘗試建立教育成本分擔補償制度,學雜費收入逐漸成為高教經費的一個重要來源,學雜費收入占普通高等教育總經費的比例,從1994年的11.85%一路攀升到2001年的24.66%,已基本接近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些學者提出的25%的構想。由于我國高等學校的學費比例近幾年增長過快,居民的教育開支占家庭開支中的比例已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見表3)??紤]到居民的承受能力,今后我國高等學校的學費標準不宜再有大幅度的增長,同時,應當進一步完善貸款制度,保障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保障經濟條件不同的學生獲得同等的教育機會。
3. 社會捐贈
美國的社會捐贈系統較為完善,政府為鼓勵企業、組織與個人把巨額財富捐贈給高等教育也提出了例如免稅等許多的優惠政策。近年來,在美國開展大規?;I資運動的學校越來越多,各大學特別是著名大學籌資的資金數額也越來越大。捐贈投資收入比例明顯增長,從1988~1998年平均為3.35%,上升到1999-2000學年的16.25%,其中私立研究型大學增長更為顯著,從6.1%增長到31.5%。教育捐贈逐漸成為與政府投入、學費并列的重要經費來源,有效緩解了教育經費的緊張局面。
我國的教育捐贈系統還不夠完善,陳良教授在1994年預測,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的變化以及國際交往的加強,具有向學校提供資助實力的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將會越來越多。但多年來,學校捐贈收入的比重始終穩定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上。這表明我國政府鼓勵企業和公眾向教育捐贈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扶持公益性教育基金和信托基金的金融政策尚不完備,學校開拓收入渠道的力量還不夠。
4. 其他收入
高校教育經費的來源還包括校辦產業、社會服務以及科研等的收入。這也是高校經費來源的重要渠道,特別是在美國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經費收入在學校的總收入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如2001-2002年度麻省理工學院為50.9%,2002-2003學年斯坦福大學為36%。再如,1999-2000學年,美國大學銷售與服務收入占大學總收入的比例為23%。而我國在產業和科研方面對高校教育經費的貢獻率要低于美國,但是隨著政府科教興國戰略的落實以及高??蒲心芰Φ脑鰪姡@部分收入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三、結 語
通過對中美兩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多元化的構成結構和比例變化情況的簡單比較,我們可以看出相對于美國比較完善的多元化融資體制來說,我們國家多元化的高教經費來源渠道尚有欠缺,呈現出的也是政府財政性投入和學雜費收入占主要地位的二元化經費來源結構。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肯定政府應該是高教經費投入的主力軍的同時,也應該適當控制學雜費增長的速度,并且注意積極開發捐贈和產業科研高校創收的部分,爭取實現多元化的均衡高等教育經費來源渠道。
參考資料
1 黃艾,張安富.中美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變化分析及啟示[N].南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