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對全國、陜西省和商洛市1952-2006年國民生產總值動態發展規律的研究,分析了商洛與陜西其他地市的經濟差距及區域經濟總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原因。提出實現商洛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要把重點放在促進GDP結構的合理增長,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做大經濟總量,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等方面。圍繞重大項目建設、特色產業培育、農業經濟發展、投資環境優化闡述了促進商洛經濟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國民生產總值;速度;規律;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8)05-0075-03
商洛地處陜西東南,位于秦嶺腹地東段南麓和鄂、豫、陜三省交界處,面積1.93萬平方公里,人口242.74萬人,為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積僅0.8畝,已處在世界糧農組織確定的糧食安全警戒線。商洛地質結構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對經濟發展影響嚴重。由于秦嶺阻隔,交通滯后,地理區位差異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致使商洛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省內其他地市。本文主要以國民生產總值(GDP)指標來分析全國、陜西省和商洛市經濟發展速度的動態規律,并通過商洛與陜西省其他地市的比較研究,探討今后商洛經濟的發展方向。
一、商洛市GDP的動態規律研究
從1952-2006年全國、陜西省和商洛市GDP的數據分析來看,均符合指數增長規律,其規律為:X=aer(t-t0),其中:X為GDP(單位:億元),r為相對增長速度,t為年份,t0為初始年份,a是t=t0時的預報GDP,e是自然數2.718,R2 為擬合優度。[1]全國、陜西省和商洛市1952-2006的指數增長率為:
從宏觀上看,全國較快,陜西次之,商洛最慢,總體平均每六年翻一番,步調基本一致。延伸到陜西省其他地市經濟發展,也基本符合指數規律,發展速率同全國基本保持一致,其差異在于基數不同。
二、陜西省各地市GDP發展不平衡的比較研究
我們以陜西省各地市1952、1978、2006三年GDP值與商洛同年份GDP值的比值m作為指標,來研究陜西省各地市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進而明確商洛與陜西省的經濟差距(見表1)。同時,用m可算出商洛GDP落后或超前各地市的年數tm,tm=1nm/0.1047,其結果如下:
從這些比值可以看出:
1.商洛與西安、咸陽、寶雞、渭南的差距越來越大。1978年以前,商洛與這四個地市的差距還不算太大,倍數m在2.2-7.0之間,落后7.5-18.6年。到2006年,這種差距明顯加大,倍數m在3.1-12.7之間,所需年數tm在10.8-24.3年之間,如商洛GDP達到西安市2006年水平以目前的速度需24.3年。
2.原先經濟發展不如商洛的榆林和延安,經濟發展突飛猛進。1978年榆林、延安經濟僅為商洛的0.9倍,而到2006年已經是商洛的4倍左右。也就是說,商洛要達到延安2006年GDP水平,還需要13.2年。
3.地處陜南山區的漢中和安康,雖然比商洛經濟稍強,發展速度同商洛基本一致,但商洛要趕上漢中、安康至少需要3年。
4.銅川經濟發展迅猛,與商洛的經濟差距日益縮小。
三、結論與建議
盡管陜西經濟發展速率與全國基本保持一致,但全省各地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特別是商洛與西安、咸陽、寶雞、榆林、延安的經濟差距仍在不斷加大。造成差距的原因有教育、科技、自然條件等多方面,但最主要是經濟總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近年來,西安、咸陽、寶雞等關中工業區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交通網絡、雄厚的工業基礎、強勢的高科技產業,得以快速發展;榆林、延安隨著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的大量開采和深加工,就業量猛增,帶動了各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實現了GDP值的迅速攀升。而商洛經濟從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例來看,雖然第三產業占到40%左右,與全國、陜西省相當,但多為傳統的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和服務業,且基礎薄弱、規模小、產業層次偏低,對GDP增速影響有限;拉動GDP的主導產業-農業和工業的所占比例、發展速度與全省相差較大,現代化程度太低,農業占GDP的比重偏高,且明顯受制于自然條件,增長速度很有限;[2]工業多為資源類的旅游產業,建筑業資質等級低,對GDP的增長貢獻不足。
因此,要實現商洛社會經濟總量的擴張,就必須促進GDP結構的合理增長,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做大經濟總量,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3]具體應做到:
(一)強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
堅持項目帶動,以大項目帶動大產業,以大產業促進大發展,集中力量建設柞水大西溝鐵礦、商洛火電廠、山陽中村釩礦等一大批對商洛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工業項目,以重點突破激活全局。堅持發揮優勢,把推進大項目作為加快發展的重點,以增強經濟發展后勁。[4]
(二)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
堅持穩步發展“一產”,做大做強“二產”,培育提升“三產”,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層次;推進礦業資源深度開發,提升現代中藥產業水平,加大綠色食品開發力度,加快生態旅游業發展;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強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以促進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積極推進農業經濟發展
堅持以扶貧開發總攬農村工作全局,積極實施整體推進、區域扳塊扶貧戰略,加強扶貧資源整合,穩定解決好貧困人口溫飽問題;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水平,確保糧食安全;積極實施“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技能培訓,建立健全勞務輸出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訂單勞務,提升勞務輸出的規模和效益,增強農民現金收入;制定完善縣、鄉、村新農村建設規劃,落實新農村建設配套政策,整合、捆綁各類涉農項目和資金,加大試點村建設力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拉大城鎮柜架,完善城鎮功能,集聚城鎮人口,增強城鎮建設輻射帶動能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5]
(四)優化投資環境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充分展示商洛山青水秀、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對外形象;大力發展非國有制經濟,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發展全民全員招商,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商投資興業,為商洛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袁志發,周靜芋.試驗設計與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武小欣.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形勢和問題[J].經濟縱橫,2007(2):28-29.
[3] 楊治.產業政策與結構優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4] 伍海華,金志國,胡燕京,等.產業發展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5] 陶曉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商業研究,2004(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