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種大棚,為什么我們總是比不上壽光菜農賺錢多?”前不久,在山東省壽光市第九屆菜博會現場,一些外地的農民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壽光菜農回答說:“沒有別的,我們種大棚就是善于學習,敢于嘗試。”
九年來,壽光的蔬菜產業走過了一段非比尋常的路,在這條并不平坦的路上,有一串腳印清晰可鑒,那就是壽光農民的創新:從王樂義的“冬暖式大棚”到“桃王”劉成德的“一邊倒”,從黃榮名的“榮名葡萄”到張硯祥的“蔬菜醫院”,壽光農民的創新和一年一屆的菜博會交相輝映。是菜博會給了這些富有創新精神的農民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也正是這些農民的存在,才讓菜博會的內容一屆比一屆豐富,一年比一年精彩。
菜博會期間,記者走訪了當地種菜的一些農民和農業專家,聽一聽他們種大棚的故事。
就是要多琢磨多學習
壽光市紀臺鎮李家官莊村的種植戶李仁圣是個愛琢磨的人。
“1999年我種大棚西瓜,由于品種的原因,瓜太脆,一采摘就裂,更別提運出去賣了。損失很大。后來我試著用葫蘆進行嫁接,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件事給我提了個醒,種大棚就是要多琢磨。”
在李仁圣的大棚里,記者看到了幾個散破的木頭框子,他介紹說,這又是他“搞創新”的結果。
“去年,菜博會組委會讓我幫助研制方形西瓜,拿到會上去展覽。開始我怎么也拐不過這個彎來,西瓜都是圓的,哪兒有方形的西瓜呀?”可他還真較上了勁兒,“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他給西瓜做起了“房子”:開始時使用一個木制的方形盒子,后來西瓜長得大些了,就把盒子給撐破了。
“沒想到,種子生長的力量這么大。后來我用鐵箍把木盒子固定好,盒子是完好無損了,可是生長出來的西瓜卻并不美觀,專家說,這是缺乏光照的緣故。最后我想到了用有機玻璃盒子來培育方形西瓜。”
經過多番嘗試,今年的菜博會上,方形西瓜也得以首次展出了。李仁圣說,看到參觀的人驚嘆于自己培育的方形西瓜時,他感覺就像村里人羨慕自己孩子考上大學一樣高興。
因為身體的原因,文家街道桑家村婦女主任文秀芹有幾年沒種大棚了。可是她每年都會到菜博會上去轉轉,她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種地,用心和不用心差別大了。
“在壽光,像李仁圣這樣的菜農比比皆是,因為壽光農民的危機意識很強,他們不能也不敢停下腳步。”壽光市的干部們深有感慨地說。
九年種植之變
九屆菜博會,是大棚里舊貌換新顏的九年。大棚里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都凝聚著壽光菜農的創新和進步。
李仁圣告訴記者,種菜要賺錢就必須求變。在第二、第三屆菜博會上,他種的西紅柿品種是“圣女”西紅柿,這個品種的特點是耐儲運,但口感稍差了些;又過了幾年,品種改為“千禧”西紅柿,不僅口感好,而且產量也增加20%;到第八屆時,他種的品種改為“粉娘”,產量又比以前增加了20%,而且果形更優。現在他的大棚里種的西紅柿,一半是“千禧”,一半是“粉娘”,果實還沒長熟,就已經預訂出去了。
文秀芹看中的是勞動力的解放和資源的節省。雖然已經不種菜了,但她對節水農業的變革卻印象深刻,“以前,我們種大棚澆地都是‘漫灌’,后來引進了以色列的滴灌技術,改成了‘滴灌’,近些年,又有了新的灌溉技術,可以按照作物的用水需求來灌溉的‘微灌’。現在灌溉一個大棚可以省下50%的水,時間也縮短為原來的一半。既省時又省水,更減少了肥料的流失。”
“還有肥料。2000年以前,我們用的是普通的化學肥料,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土地肥力下降;2000年以后開始使用復合化學肥;2004年,以雞糞、鴨糞和稻殼為主要成分的農家有機肥開始被大家認可;再后來是用面子餅、豆餅、菜籽餅加工的復合有機肥,營養更全面、干凈方便;現在,我們使用生物肥料——菌肥,這種肥能夠保護根系,殺死有害菌,保護有益菌。”李仁圣認為,“對于種大棚來說,肥料的選擇是果菜暢銷的關鍵。如果達不到綠色有機的標準,過不了檢測這一關,即使果菜豐收了也是白忙活。”
科技的“火炬手”
在72歲的壽光市高級農藝師朱振華的網絡視頻辦公室里,當地的一個菜農正在通過網絡視頻向他咨詢。原來,菜農的南瓜得了“細菌性緣枯病”,朱振華在網上仔細看了一下南瓜的葉子,隨即開出了藥方:用70%的“一銅天下”乳油(20%的松脂酸銅),對水500-800倍液,噴霧。
像朱振華這樣的“蔬菜醫生”,壽光目前有14位,他們每天通過視頻為菜農指點迷津,“把脈開方”,最多時一天要解答127個人的問題。
近幾年,壽光初步構建起市、鎮、村三級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在全國率先開展網絡視頻咨詢指導,通過信息網絡“面對面”解答農民的技術難題。并依托市農技培訓中心、鎮街農技服務中心、村科技綜合服務大院作為培訓基地,定期對農民進行科技輪訓。
壽光農業局的干部介紹說,目前,已有10多萬農民獲得了“綠色證書”,24萬名農民獲得了“農民技術員”資格,180多名農民成為“農民科技專家”。
掌握技術,給壽光農民帶來了不菲的收入。李家官莊村的菜農算了一筆賬,在掌握先進技術之前,一個大棚收益在五六千元,掌握了種植技術之后,一個大棚收益就能達到五六萬元。
但是他們并沒有滿足,在種大棚的道路上還是邊學邊走,更沒忘了讓全省乃至全國的菜農一起分享致富的喜悅。
在菜博會的現場,記者遇到了山東萊陽沐浴店鎮沐浴店村農民荊殿剛等7人,他們剛剛在成都新朝陽生物化學有限公司展位前,買了7包高能紅鉀和免深耕土壤調理劑。
“大棚里土壤板結厲害,尚師傅說,主要是長期用化肥的原因,要多用一點土壤調理劑。”
“我的大棚里種植的黃瓜得了根腐病,爛根。老尚說,主要是缺菌肥。”
他們所說的老尚就是壽光三元朱村走出去的一位技術人員,2000年來到沐浴店村給他們指導種大棚,幫助他們富了起來。“現在我們種大棚一年可以凈賺2萬多元,比起以前,收入翻了兩番。”
“這就像是火炬傳遞,壽光農民把蔬菜種植技術教給我們,我們再教給其他的人,一點一點地傳下去,大家就都學會了。每一名接受培訓的農民都變成了一名火炬手。”一位邊疆地區的年輕干部形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