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全面推進,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進一步強化,農民負擔已有所減輕。然而,我國的農村發展依然滯后。國家的種糧補貼可不可以漲一點,糧食收購價格能不能提一點,農資價格上漲能不能慢一點,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發展能不能快一點?……這些既是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也是廣大農民日想夜盼的強烈愿望。
細心的人們注意到,《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要鞏固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與此前沿用的支農惠農政策相比,細微的調整,卻讓人們看到了中央進一步加大“三農”支持力度的政策取向。
強農惠農政策瞄準三個“最需要”
“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边@是《決定》提煉的3個“最需要”。分析《決定》及隨后發改委出臺的6大惠農政策,不難看出,這些政策的推出正是瞄準了當前農村的這三個“最需要”。
一、促進農民增收、擴大生產 今年以來,由于農資價格節節上漲,農民種糧成本增加很快,提高最低收購價、增加補貼早已經呼聲很高。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目標之一是: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使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在12年內達到約8300元,農民的生活狀況也將隨之有較大的改善。而發改委10月21日正式出臺的惠農政策指出:全力組織開展主要農產品收購,協調北方大米、南方稻谷、新疆棉花等重要產區農產品的收儲和外運;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產的糧食最低收購價格;較大幅度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這三項政策將極大地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更為實現《決定》中關于農民增收的目標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建設現代農業 促進生豬生產和奶業健康發展,加大扶持力度,建設現代農業,實現“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這一目標。
三、農資價格上漲給農民帶來的負擔有望得到彌補 完善化肥市場調控機制,建立化肥等農資價格上漲與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聯動機制。
四、健全農村公共服務機構 大幅度增加農業投資,著力加強農田水利、農村能源、農村交通、農村人畜飲水、動植物防疫、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實現“3年內健全農村公共服務機構”的目標。
透過《決定》看農民可期待的惠農政策
首先,社會保障 對農村社會保障問題有過多年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專家楊利雄認為,農村社會保障最主要的兩大問題,一是養老,二是醫療。
統計表明,目前中國有超過1億的老人生活在農村。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尚未形成的情況下,農村老人如何實現“老有所養”,已成為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中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醫療方面,國家推出的“新農合”制度,雖然覆蓋率達到90%以上,但因報銷比例較低,很難滿足農民看病的龐大醫療支出。有些貧困地區甚至存在“做個闌尾炎白耕一年田”的現象。如何逐步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呢?《決定》提出: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重點辦好縣級醫院并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擴大農村免費公共衛生服務和免費免疫范圍。有關專家稱,將來醫療保障會簡化為兩種模式:一是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障,保證基本醫療需求;另一種是商業保險,滿足基本醫療保障之外的需求。
其次,教育 據調查數據顯示,目前農村教育的基本情況,是農民負擔當中將近40%是教育。例如一戶農民夫妻有兩個孩子,一個上小學、一個上初中,如果就種6、7畝地,種一點菜,供兩個孩子上學一定得負債。所以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尖銳。針對此問題,《決定》提出: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加快普及農村高中階段教育,重點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并逐步實行免費。
第三,農民工權益保護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說,從我國實際來看,農民進城意味著3件事必須解決:就業、住房和社會保障。進城務工的農民,最大希望是能獲得公平公正對待。因此,《決定》特別強調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同時要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
另外,對于如何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經濟體制,專家認為,三中全會已經給出了根本對策: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