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存根
關鍵詞胃脘痛按摩治療
胃脘痛又稱胃痛,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其主要癥狀為上腹部疼痛或心窩部疼痛。故古代醫學文獻中有心痛,心下痛之稱。在現代醫學中屬于胃痙攣、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癥等病癥的范疇。
1病因病理
胃脘痛發病的原因有病邪犯胃,肝氣郁結,脾胃虛寒等幾個方面。
1.1病邪犯胃,外感寒邪犯胃,或過食生冷而寒積于胃,因而發生胃部疼痛,脾胃虛寒更易于發病,飲食不節或過食肥甘厚膩,導致食積不化,內生濕熱,則發生熱痛,或實痛,蟲積痛等。
1.2肝氣郁結、郁悶氣滯不舒,肝氣橫逆犯胃而致胃脘痛,郁結久而化火,火邪傷陰而使疼痛加重或病程纏綿。
1.3脾胃虛寒,勞倦過度,飲食失常,均可損傷脾胃,使中氣虛寒而痛。
2臨床表現
因過食生冷或外感寒邪,常表現為胃部疼痛較為劇烈,有時難以忍受,噯腐吐酸等。肝氣郁結者:胃脘脹滿疼痛連接兩脅肋部,大便不暢等。脾胃虛弱者,常表現為胃隱隱作痛,泛吐清水,喜暖、手足不溫,大便溏瀉等癥狀。
3臨床資料
本組共20例患者,性別,男13例,女7例;年齡無明顯規律。診斷,分別以胃鏡、鋇餐造影、透視確診。
4治療方法
以按摩手法為主。
4.1患者俯臥,以背部膀胱經路線為主,一般從第一胸椎至骶椎先做推揉等手法,使患者感到腰背部有舒適發熱感后,重點在腰背部脊柱兩側用肘壓法數次,每壓一次持續時間最好稍長一些,壓力也要稍重一些(以患者能忍受為宜),一般均可止痛,然后作腰骶部搓法,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等穴。
4.2患者仰臥位,醫者立于患者一側,雙手重疊逆時針揉上腹部和順時針揉下腹部,操作時要由輕到重,由淺入深,讓患者感到腹部有發熱感最好,然后點中脘、用拇中二指提揉天樞、點足三里穴,此法可促進胃腸的蠕動,增強其運化功能。感受寒邪的患者,在作上述手法的基礎上,重點點天樞穴、關元、氣海穴,壓放氣沖穴,每個穴位時間要最少半分鐘,可以起到驅除寒邪之氣的作用,有鞏固止痛的治療效果。
4.3患者側臥位,面向醫者,醫者左手托按于患者右脅肋下,右手向前扳右肩,兩手一定要同時用力,這時右上腹部常可聽到咕嚕聲,然后點內勞宮穴。此法有疏肝理氣鎮靜止痛的功能。
4.4按摩時間一般每次20-30分鐘,療程每10天為1個療程,在每1個療程之間需休息2-3天,更有利于療效。
5療效觀察
本組20例病例,臨床治愈15例,明顯好轉的4例,無效的1例,總有效率達95%。療程最短1個療程,最長5個療程(10天1個療程)。
6治療體會
從臨床觀察穴位按摩有鎮靜止痛作用,但作用原理還尚不清楚,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究。
通過腹部按摩可以改善胃的血液循環,從而使胃粘膜病灶的充血,水腫得以減輕和消失,按摩后測定血中白細胞明顯增多,從而提高了肌體的免疫機能。
按摩時通過不同的手法刺激胃部的平滑肌及感受器而使機體作出相應的反應,使胃的蠕動增強,促進了胃的消化和吸收,通過背部手法穴位的刺激,可引起相應的神經節段內臟的一系列變化,可起到明顯的鎮痛作用和增強胃的蠕動功能。
按摩可使胃的消化腺分泌功能增強,因胃腺分泌的粘液附著于胃粘膜表面,有保護胃粘膜的作用,有利于胃粘膜的修復,刺激背部的背腧穴和點足三里穴可促進胃酸的分泌,通過胃酸的增強起到殺菌的作用。
臨床上治療胃脘痛,一定要注意于急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性闌尾炎、心絞痛等一些危重病情的區別,以免耽誤患者治療的時間,造成誤診后帶來不必要的醫療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