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瑞君
關鍵詞頸椎病按摩治療
頸椎病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常見于中老年人,由于患者長時間伏案工作或經常采取一種頸部姿勢,使頸部肌肉和軟組織勞損,或因外傷造成頸部肌肉、韌帶、后關節囊和椎間盤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使頸脊椎的穩定性下降,使頸椎發生代償性增生,增生物直接或間接壓迫頸部神經血管,導致一系列的神經壓迫癥狀,如頸部酸困疼痛、屈伸不利、頭暈、惡心,上背部肩部上肢部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癥狀,故稱之為頸椎病。通過我20余年的臨床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詳述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89例患者,性別:男性40例,女性49例;年齡:20-35歲的20例,35-50歲的45例,50歲以上的24例;病程:最長的1.5年,最短的3天。
1.2臨床癥狀癥狀輕者有35例,常表現為頸肩上背部及上肢部酸困,活動輕度受限等不適癥狀。癥狀重者有48例,上述癥狀明顯加重表現為持續性,同時伴有頭部不適感,頸部活動明顯受限等癥狀。重型患者頸部活動嚴重受限,動則天眩地轉、惡心嘔吐、耳鳴、全身無力、困倦、出汗等癥狀。
1.3診斷資料觸診可發現頸部肌群痙攣,肌張力增高,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出現變直彎曲等現象:有85例經CT確診。
2治則與治法
2.1治療原則疏經通絡,活血化瘀,解痙鎮痛,理筋復位為主。
2.2治療方法以按摩治療為主,結合牽引為輔來治療本病。
①手法及穴位:手法以推、揉、拿、壓、搓、點、扳法等為主。取穴,風池、大椎、肩井、缺盆、天宗、頭維、角孫、百會、列缺、中沖等穴。
②操作方法:手法以頸部膀胱經路線及督脈路線為主,作推、揉、撥、壓等法數次后,重點對勞損的頸肌做揉撥提拿手法,然后沿肩胛岡上緣至肩峰一線用拇指或小魚際作揉撥、壓等手法,點穴,取風池、大椎、肩井、缺盆等穴。如果上背部及上肢部有癥狀時,用相應手法予以治療。
③扳法:以患者右側為例,醫者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托患者下頜部,兩手同時輕輕轉動患者頭部使頸部一起隨頭轉動,當轉至最大限度時,醫者雙手同時用巧力向右側推扳,這時可聽到頸部發出彈響聲。作扳法時一定要根據病情實際情況實施本法,否則會引起新的損傷。
3療效觀察
本組共89例患者,痊愈的有81例(癥狀全部消失,一切如常),輕微癥狀的有6例(留有手指麻木感,其余癥狀基本消失),無效2例。痊愈率約91%,有效率約96%0療程最長9個療程(1個療程10天),最短3天,平均3.5個療程。
4臨床體會
按摩治療本病時間一般較長,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患者前來就診時病情已比較嚴重,發病時間也比較長所致。
在使用扳法和牽引時一定要慎重操作,當頸部肌張力過高時,必須先用按摩手法治療5-7次后待頸部癥狀明顯改善,頸部肌群張力明顯緩解后,再使用上述方法,否則會引起新的損傷。
治療本病是對患者心理的考驗,因為在治療期間病情容易反復,這時一定要鼓勵患者樹立信心,當反復期過后病情就會趨于穩定并逐漸好轉,同時也是對醫者素質和技術的考驗,所以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一定要讓患者了解對本病的治療情況,才能讓患者安心治療,同時作為一名醫務工作更應不斷專研按摩技術,才能為更多的患者服務。
治病必須治本,因頸椎病主要原因是頸肌及軟組織勞損和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所至,所以我通過對上述病癥的治療,改善了頸部軟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了勞損組織的恢復,使異常的生理曲度得到明顯的恢復,大大縮短了治療的時間,提高了治療的效果,從而起到了治療頸椎病的目的,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頸椎病的分型在臨床上有好幾種,但按具體的分型看,一般均有兩種以上癥型同時出現,單獨癥型出現的幾率較少見,所以在治療本病時,因根據造成本病的原因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應用恰當的治療方法才是治療本病的關鍵所在,也是取得滿意療效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