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潮
“意境”是詩歌領域形象思維的具體形式和結果。在詩歌創作和欣賞中,詩人的創造和讀者的再創造都是形象思維活動,“意境”不僅是詩人的思想、情感同客觀的景象事物相統一而產生的境界,而且也是讀者借以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受到感染和陶冶,提高思想情操的誘導物。它是詩人的終點,讀者的起點,是詩人與讀者之間的中介,是詩人把讀者引向理想彼岸的橋梁。因此,在古詩詞的閱讀鑒賞中,以“意境”作為抓手,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鑒賞“意境”,形成扎實有效的閱讀能力和審美情趣,我認為,應該堅持“四性”。
一、把握整體性
任何一首詩或一首詞,都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我們在鑒賞時,如果只是看到作品中單個的“意象”畫面,是不大可能準確地把握作品所表達的詩人詞家的情感意旨的。“意境”往往是諸多“意象”彼此組合連綴起來形成的一個情感氛圍與藝術世界。即多個個體連接起來的整體。同“意境”相比較,“意象”是局部的,具體的;而“意境”的范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或詞所構成的境界,具有整體性,傳達著詩人詞家在作品中的整體的情感意旨。鑒賞“意境”,就是要先從作品所描繪的具體的風物、景象切入,再從整體上把握作者貫穿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譬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的“方宅”“草屋”“遠村”“墟煙”“桃李”“雞狗”等,都是平淡無奇的“農家物”,而把這些單個名詞組合起來,就構成了平靜自然的田園生活風光,質樸而醇美的“意境”,結合詩篇創作的背景,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那種淡泊寧靜的心情。再如,白居易《琵琶行》開頭所描寫的潯陽江頭夜送客的景物,“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等,營構的是一種凄涼、壓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顯示出的就是全詩的感情基調。又如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從贛江的流水起興,用“清江水”和“無數山”這些“眼前景”道“家國之悲”“今昔之感”“心上事”。看到這些“意象”,再聯想到九十多年前的民族英雄,特別是作者最后用“鷓鴣”自比。借以明志,一個沉痛的追懷國事艱危、深情縈念失土的“意境”渾然顯現在我們的眼前。
由此可見,古典詩詞中的種種“意象”,諸如“柳絮榆莢”“寂水寒山”“清霞白露”“冷雨寒窗”“銀燭青燈”“晨鐘暮鼓”“古寺幽徑”“橙黃橘綠”“小荷殘菊”“鷓鴣杜鵑”“湖光山色”“田園桑麻”等等,無一不是意境的構成要件,無一不傾注滲透了詩人的主觀感受。鑒賞“意境”,只有從整體上理解感悟詩歌中這一個別的、零散的“意象”,才能準確地把握詩歌豐富的意旨、復雜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二、突出層次性
“意境”通過事象、物象、景象的融合,創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統一的詩歌畫面,形成多個個體連接起來的整體,但是其呈現的層次性卻是十分明顯的。在“意境”鑒賞的審美活動中,我們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個層面來體味其特色。
1、從表達內容上看,一般來說,“意境”包括物、情、理三個層次,三者常常是各有側重。
①物境。其特點是景重,情濃,意淡。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通篇“詩中有畫”,寫大山幽靜、不聞人語的景象,透露出寧靜幽深的境界。
②情境。其特點是情重,景散,意明。如韋應物的《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這首五言山水詩意境深遠,詩人借助眼前所見的秋山暮鐘,江上煙雨,獨鳥飛歸之景色,構成凄迷寂寞的氣氛,以烘托懷念親故的心情。
③理境。其特點是意重,情濃,景淡。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該詩描寫了由于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且清的“方塘”;但詩中的“方塘”不僅僅是自然的方塘,它還包含著作者讀書的心得,從而構成這首詩的“意境”,既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又給讀者以啟迪。再如唐代詩人韓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詩的意境是美的,隱含的哲理也很豐富。它使我們領悟到:置身太近,有時反而感受不到實際存在的東西:對事物的看法與對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系的。
2、從表達形式上看,一般也有兩種呈現形式:一種是“即景生情”,另一種是“移情人景”。
①即景生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秋興發。”孟浩然的《秋登蘭山寄張五》是首登高懷人之作。詩人登山遠望,不見友人蹤影,但見雁飛長空,一顆思友之“心”自然隨著雁陣飛向遠方的朋友。接下來言“愁”道“興”,均說因何而起。該詩“意境”的創造,可謂“即景生情”的具體寫照。
②移情入景。“……梧桐樹,三更曲,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的《更漏子》是寫一位年輕女性的離情愁思。雨滴梧桐,原本普通之至,可是一為詞人點明“不道”,即“不懂得不理解”,秋雨之無情立刻躍然紙上,加上詩人特地用了“一葉葉,一聲聲”等疊字,屬于景物之中的感情就顯得格外強烈了。這種“移情人景”的“意境”含蓄雋永,令人回味無窮。
取境不可執一。按照詩歌呈現的不同層面鑒賞創設的“意境”,我們就能做到“由景到情”,“由情人理”,“漸入佳境”了。
三、注重多樣性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強調指出:“境界有大小”,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這確實是精辟的見解。大量的詩歌創作中,既有宏偉開闊、氣勢非凡之篇,也有活潑清新、小家碧玉之作。作為讀者,我們品賞詩歌的“意境”,應當開闊視野,兼收并蓄,多方汲取各種流派、風格的藝術精華,并進而在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比較和揣摩中,窺視出詩歌藝術的奧秘。
下面以“大小境界”為例,談談多樣性的特點。
“詩圣”杜甫經歷了安史之亂,顛沛流離,憂國思家,他的詩篇大多沉郁頓挫,雄渾蒼勁。如《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便是充滿凄涼冷落、無限悲憤之境的典范之作。杜甫為構筑和經營草堂花了不少心血。生活也相當拮據,依靠友人的接濟勉強度日。憑借自己的詩心慧眼,杜甫很快和草堂四周的禽鳥花木為友,同它們“相親相近”,關系非同一般:梁上的燕子自由地飛來飛去,嬌小的黃鶯歡快地啼叫,詩人愛花心切,“只恐花盡老相催”,那花果然也善解人意,正在悄悄“商量”“細細”開放……這真是一個自然和諧的田園世界,那春意蔥蘢、生機盎然、幽靜而美麗的境界至今令人神往。
楊萬里是南宋時期一位胸懷大志的愛國詩
人。他堅持抗敵,勇于同投降派作斗爭。另外,他又關心勞動人民,寫了不少以農事勞作為題材的詩篇,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等等,“意境”十分清新。
再如,備受欽敬的蘇軾。人們對他“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這類豪放曠達的長篇佳構的“意境”贊嘆備至。但也不會忘記他那些描寫農村尋常景物,“意境”清新的詩詞,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西江月》“稻花香里說豐年”等等。
以上這些例子生動地說明,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風格,始終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在這當中,詩人營構出的與時代精神和現實生活相通的審美“意境”,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四、探究創造性
社會不斷發展,人的思想感情也不斷變化,所以,詩的意境永遠不會被前人寫盡。大凡高明的詩人,往往不囿于舊的傳統,不蹈襲前人的老路,能夠從變化了的現實生活出發,以真情和至誠創造出他們自己特有的新“意境”,賦予詩篇以新的生命與活力。我們讀詩時,要特別注意探究詩歌“意境”的創造性。
詩人對“意境”創設所采取的典型處理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意境”的個性化。因為“意境”中有詩人主觀的成分。所以,好詩的“意境”總是個性化的。詩人獨特的觀察事物的角度,獨特的情趣和性格,構成了“意境”的個性化。比如,陶淵明筆下的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化身,以致一提起陶就想到菊,一提起菊就想起陶,陶和菊已融為一體。再如,李白筆下的月,陸游筆下的梅,辛棄疾筆下的青山,龔自珍筆下的落紅,也莫不如此。
第二,“意境”的深化與開拓。古人有煉字、煉句、煉意之說。所謂煉意,就是“意境”的深化與開拓。而煉字、煉句又旨在煉意。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新詩改罷自長吟”,韋莊“臥看南山改舊詩”……他們在錘煉字句的過程中,同時也在改變構思,另辟新境。例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首詩的語言是再淺顯真率不過了。然而就在這平實之中,意境卻極其深沉闊大。開頭兩句境界就不凡:在一片月色的背景下,長安城家家戶戶傳出搗衣之聲,那急促而凄涼的聲音散布出多么濃郁的秋意啊!何況這寒衣是預備送給戍守邊關的親人的,聲聲寒砧都傳遞著對邊關的思念。“秋風”二句,通過秋風將長安、玉關兩地遙遙連接在一起,意境更加開闊。這不能不看做是詩人創意的獨到高明之處。
第三,運用語言形式美體現“意境”。有創造性的詩人常常利用聲律造成的韻律感節奏感的音樂性來烘托“意境”。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詞人靠同一個韻把許多形象串成一個完整的意境。又如,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人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詩篇三次換韻,推動了“意境”的發展變化和統一。再從對仗來說,也可以利用它構成“意境”。例如,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不是春去夏來的天生境界嗎?李商隱的《錦瑟》更是這方面的代表。詩中旖旎的語言,不常見的典故,工整的律句,繡織成情意綿綿的氣氛。語言形式同“意境”是統一的,即使不懂它們含意的人,也可以通過它們的形象被深深吸引而進入“意境”。因此,對善于駕馭語言形式的有獨特風格的詩人來說,他們創造的“意境”必然呈現出各具個性的五光十色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