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師:
您好!
謝謝你的問候,你說的很對。北京奧運會各項比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和大家一樣,我也經常看。對這樣一次難得一遇的體育盛會,我們確實不能錯過啊。
你說看了我前面有關AP類課程的介紹,沒有想到美國在中學與大學階段如此重視“閱讀”和“寫作”,沒有想到如此重視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你說的很對。然而,即便我們認為已經很重視了,美國的政府官員以及大學教師仍然對中學以及大學在這方面的教育感到不滿意,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并且要求進行改革。
我給你介紹一個情況吧。
現任美國教育部部長瑪格麗特·斯佩林斯(Margaret Spellings)于2005年9月宣布成立一個“高等教育未來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又稱“斯佩林斯委員會”),由19名委員組成,主要負責研究國家層面上的改革戰略,改革中學后教育(post-secondary education)的狀況。我解釋一下,所謂“中學后教育”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即涵蓋了以學術訓練為主的“高等教育”,也包容了以職業培訓為主的“技術教育”。在美國,它既包括四年制的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更高層次的研究型大學(research universi-ty),也包括二年制的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若簡單地說,這個“高等教育未來委員會”所研究的問題是:高校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使之成為21世紀的人才,高中怎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接受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來。
一年之后,“斯佩林斯委員會”拿出了一個報告《對領導能力的檢驗:規劃美國高等教育的未來》(A Test of Leadership:Charting the Future of U.S.Higher Education),于2006年9月26日對外公布。該“報告”對美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大約47%的大學教師認為,學生對大學中的‘寫作課程準備不足”,另外,“只有36%的畢業生閱讀合格”。自此以后,美國開始了自上而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就在前不久,2008年的7月17-18日,美國教育部還在芝加哥召開了為期兩天的“高等教育峰會”(Higher Education Summit),著重討論高等教育中的改革問題。
由此可見,美國對“閱讀”“寫作”這樣的基本能力的訓練是多么重視,對其結果的好壞,是上升到了國家的教育改革的層面上來看待的。這一點,真是值得我們國家教育官員和教育工作者深思啊!
好,言歸正傳,我們繼續說“AP類課程”。
上回我說了,“AP類”語言藝術的課程只有兩門,即“AP英語語言與寫作”和"AP英語文學與寫作”。前者我已經談過了。今天,我就來談談“AP英語文學與寫作”課程。
“AP英語文學與寫作”(Advanced Placement English Literature and Composition,簡寫為:AP Eng-lish Literature and Composition或者AP Lit)一般安排在“AP英語語言與寫作”之后即高中四年級(senior year)開設,兩者相比,無論在水平上還是在要求上。前者都比后者要高一個層次。比如。位于夏威夷的羅斯福總統高級中學在12年級(即“高四”)時開設編號為6100的“AP英語文學與寫作”課程。這門課對學生有哪些具體要求呢?
它要求學生去仔細地閱讀想象性的文學作品(imaginative literature),并能夠進行批評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通過對所選文本的細讀(close reading),學生們可以加深理解:作者是如何使用語言的,又是如何在給讀者提供意義(meaning)的同時帶去了娛樂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因此,當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就要考慮一部作品的結構、風格、主題這類“大”問題,同時。也要注意更小一些的因素如修辭、比喻、象征以及語氣、語調等這類“小”問題。
文學浩如煙海。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讀什么樣的文學作品、怎么讀呢?
這門課里要讀的作品,都是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代表作,一般都是公認的優秀之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經典之作”。
一般來說,AP類課程的“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泛讀”(extensive reading),二是“精讀”(inten-sive study)。也就是說,既要涉獵“廣泛”,又要了解“深入”。這樣一來,對所選的作品都會要求學生一讀再讀(rereading),而不是讀過一遍,粗知梗概就萬事大吉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來,要想學好AP類課程,就必須先學好之前的其他英語課程啊。
在這門課上,學生對各種不同文體、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文學作品都要讀出“深度”來。一般會讓學生閱讀從16世紀到今天21世紀期間不同風格的作品,但更多的還是會重點探討幾部作品,使學生對它們有更好和更深入的了解。教師一般都會要求學生有意識地、全面地閱讀作品,要他們花費一定的時間去理解作品的復雜性,探討作品意義的豐富性,還要分析作品的“意義”是如何以“文學的形式”再現出來的。除了要考慮一部作品的藝術性之外,還會要求學生關注文學作品所富有的社會價值與歷史觀。為什么要探討這些問題呢?因為一般認為,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批評方法用于文學作品的學習,你都必須認真對待文本的細節與歷史的語境(context),否則,很難為自己找到一個闡釋的基礎。
說了“讀”,那么,“AP英語文學與寫作”課中的“寫”指什么呢?這里的“寫”,有兩類范式,第一類是寫“分析性文章”,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評論性文章”;第二類則是進行“文學創作”,即通常我們所說的創作小說、詩歌、散文等。
我先說說第一類“分析性文章”的寫作吧。從上面談到的“細讀”可以看出來,所謂閱讀,實際上就是對文學作品的一種“體驗”(experience)、“闡釋”(interpretation)和“評價”(evaluation),而這恰恰是“AP英語文學與寫作”課程很重要的三個方面,其每一個方面又恰好對應了一種有關文學作品的寫作方法。
第一種寫作方法,是去理解(understand)文學作品,它可能是一篇論文,要回答作品本身的問題,其中包含了注解、“自由寫作”(freewriting)等,可能看上去就像是一個讀書報告。順便說一句,所謂“自由寫作”,是西方近二三十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寫作技巧,其方法就是把你頭腦中有關某個題目的最初的想法和觀點隨手記下來,以備將來正式寫作之需。它甚至被稱作是“不需要教師的寫作方法”。這種方法很值得在中國大力推廣。
第二種寫作方法,是去解釋(explain)文學作品,這就要包括分析與闡釋了,它可能是專門論述語言與結構的一篇比較深入的分析性文章。
第三種寫作方法,是去評價(evaluate)文學作品,這就牽涉到要對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做出判斷并解釋你所下的判斷了,而且,還要通過分析、闡釋和論辯(argument)去深入挖掘潛藏在語言文字之下的社會價值與文化觀。
在這里,三種寫作方法呈現一種遞進的關系,第一種寫作最簡單,第三種則最復雜。
寫作是“AP英語文學與寫作”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AP考試”對學生的“文學寫作”有要求。它要求學生圍繞著文學作品進行批評性分析,既能夠寫出說明文,也要能夠寫出解析式或是論辯式的文章。
盡管上述“批評性分析”的文章是該門課的主干部分,但同樣鼓勵學生進行“文學創作”。即便是對“文學創作”,也有明確的要求,如要條理清晰、結構分明等。鼓勵學生進行文學創作至少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幫助學生從自身的寫作體驗去觀察文學作品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當然,話說回來,上述兩種不同的寫作范式,其目的都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他們應該學會明白無誤、言詞中肯甚至是文筆優美地告訴讀者他們對文學作品是怎樣理解的,他們為什么會作出這樣的闡釋。
然而,上述目標與要求聽起來是不是有些空泛呢?有沒有更具體的方法可以使學生達到上述要求呢?或者說,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會提出哪些更為具體的要求來訓練他們呢?
具體的要求包括這幾個方面:要學著使用明晰、連貫和有說服力的語言去拓展和組織自己的觀點(ideas);要研究各種不同的文體風格(style);要學會盡可能地簡潔明了、言詞達意。
好,先說到這里吧。下次我想談談,在“AP英語文學與寫作”課上究竟要讀哪些文學作品,這個你可能會比較感興趣吧?
祝好!
郭英劍
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