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俄
2008年3月30日,余秋雨評委在參加第十三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給歌手進行綜合知識考試點評時,講到如何理解韓愈的“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一句,強調其中“隨”通“惰”,全句意思是“即使有成就的人懶惰了也會前功盡毀”。這種解釋與我幾十年來對該句的理解差別很大,特提出商榷。
在古文中,“隨”有時通假為“惰”,這是事實,但必須是在按“隨”的本義引申義解釋不通,非解釋為“懶惰”不可的情況下才能成立。例如《管子·形勢解》說:“臣下隨而不忠,則卑辱困窮。”(“臣下又懶惰又不忠誠,就名位低下,被人看不起,窮困沒出路。”)這句話如果按“隨”本義引申義,解釋為跟隨、聽任、隨隨便便等,就講不通了。但“行成于思毀于隨”就不然,把“隨”解釋為順著(別人)、隨著(別人)、隨隨便便,就很通順,絕無必要用通假來解釋。《王力古漢語字典》在解釋“隨”時,指出“隨”有隨便義,用本句作例句。童第德先生在《韓愈文選》中,對本句解釋說:“思:用心去思考,三思而后行的思想。隨:不加思考,隨著壞人做壞事。《毛詩·民勞》:‘無縱詭隨。毛亨說:‘詭人之善,隨人之惡者。”可見古往今來,學者們對“隨”的這種用法,都是認可的。
相反,把“隨”解釋為“懶惰”,反而不好。從語意上看,“行成于思毀于隨”,意思是“事業(即做事)要動腦才能成功,隨波逐流必然毀壞”,而不是“做事要動腦筋才能成功,懶惰就會毀壞”。勤奮與懶惰是一個問題,動不動腦筋是另一個問題,而且是不同層次的問題。韓愈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把兩個問題都說到了,因此言詞簡練,語意深刻;把“隨”解釋為“惰”,不僅言詞重復,而且語意一般,水平降了很多。從修辭來看,上句“勤”與“嬉”意思相反,本句“思”與“隨”意思相反,兩句也正好對應;而把“隨”解釋為“惰”,“思”與“隨”意思就不相反了,兩句就失去了對應性,修辭水平差遠了。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章怎么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呢?
另外,“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意思是“學業由于勤奮而精通,由于嬉耍而荒廢:事業由于動腦筋而成功,由于隨波逐流而毀壞。”其中業的“精于勤”“荒于嬉”、行的“成于思”“毀于隨”都是因果關系。把它解釋為“即使有成就的人懶惰了也會前功盡毀”,恐怕與原意不符。
以上意見只涉及對韓文的理解問題,無關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綜合知識點評的宏旨:但鑒于該賽的巨大影響,綜合知識點評不宜有誤,特陳愚見,供余秋雨評委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