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鳳凰衛視美洲臺、歐洲臺《文明的延續·盛世的起點——中國陜西》欄目攝制組一行人再次來到陜西。
在陜西省政府辦公院內,西安事變舊址新城黃樓前,我們見到了神氣十足的陜西省政府景俊海副省長。沒等我們提問,景副省長就風趣地說:我是老陜,我一直為是陜西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專訪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開始了……
記者:作為陜西的主人,怎樣理解陜西呢?
景俊海副省長(以下稱景俊海):陜西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資源豐富、科教發達、區位優越的省份。就拿我背后的這個黃樓來說就有悠久的歷史,它是西安事變的遺址。我們的前面就是城墻遺址,這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陜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主要發祥地,走進陜西就是走進了歷史。
的確,當你走進陜西,走近威武壯觀的兵馬俑俑坑邊、來到流傳美麗傳說的華清池遺跡旁、徜徉在有中國最大的石制圖書館之稱的碑林中、站在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古城墻上……仿佛數千年前的歷史會跨越時空展現在你的面前。無論是老子留下《道德經》的終南山、法門寺世上無雙的佛祖舍利、大雁塔下玄奘西天取經的神話,還是一座座神秘的帝王陵、讓一代名相“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五丈原……先祖浩如繁星的文化遺跡散落在八百里秦川。
記者:游客來到陜西,最能感受到的是什么?
景俊海:陜西實際上處于中國的中心,因為中國的大地原點就處在陜西的涇陽縣,我們平時所說的北京時間就是在陜西蒲城縣的一個天文臺測量和發布的。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陜西在中國具有獨特的旅游地位。一些外國政要、海外華人、華僑都紛至沓來,大家已經認識到,來了中國不來陜西就等于沒來中國,因為陜西代表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很多外國政要到中國的第一站就先到陜西旅游,之后再去北京進行國事活動。實際上陜西還是一個世界旅游目的地,有許多世界級的令人震撼的旅游景點。首先我們古城西安,它是與羅馬、希臘、埃及齊名的古都。到了西安,可以看到十三個朝代留下的燦爛和輝煌:例如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震驚中外,至今游客仍是絡繹不絕;唐朝的皇家寺院——法門寺,目前全世界唯一發現的佛祖釋迦牟尼的佛指舍利,就在法門寺,而且還隨之出土了兩千多件稀世珍寶;秦嶺,被稱為世界第三大山脈,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是黃河、長江的分水嶺,它的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有很多珍貴的動植物,被稱為中國人的中央公園;還有華山,被稱為天下第一險山,它雖險卻很雋秀,許多游客都非常喜歡在登山的過程當中感受大自然的險峻,感悟人生,同時也陶冶情操。除了這些景觀之外,黃河的源頭壺口瀑布也在陜西,它是黃河第一瀑,黃河大峽谷在這里突然收縮,落差達到三十多米,像馬蹄的形狀一樣飛流直下,非常壯觀。

現在陜西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越來越強,西部大開發這十年,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單是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就超過了2200公里。今后3年,我們會達到4000公里。從西安輻射出去9條高速公路,是目前中國所有城市中高速公路通過率最密集的。因為它處在中國的中心位置,連接南北、承接東西,鐵路也是米字型的。西安咸陽機場,已經開始第三期的擴建,去年我們是第六大機場,擴建之后我們將成為中國的第四大機場,成為邁向歐洲、美國的一個重要的國際機場,所有這些都使得陜西發展旅游產業具有了充分的條件。
除了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之外,陜西的民俗文化也很發達。
“秦中自古帝王都”,作為當時經濟文化的中心,有很多民間藝術就圍繞在古都的周圍。像獨具風味的陜西特色小吃、靈巧傳神的剪紙藝術、古樸熱烈的秦腔古韻,還有聞名中外的陜北窯洞、安塞腰鼓等極具地方特色和傳統色彩的民藝精華,將給旅游至此的行者留下難忘的體驗。
記者:陜西除了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外,還有哪些方面的優勢?
景俊海:陜西的資源非常豐富,我們的渭北高原、有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氣,還有各種有色金屬的儲藏。鈦明的潛在價值達到42萬億人民幣,占全中國的1/3?,F在我們正在加快地轉化,所以這幾年陜西的經濟飛速發展,增長速度處在全國的前列。陜西又是一個科教大省,我們的科技人員、高校和大學生僅次于北京和上海,處在全國第三位。
我們的華人華僑海外僑胞,有的人長期生活在國外,有的已經是好多代都在國外了。他們熟悉西方文明,更應該到中國的陜西來,感受一下華夏文明,通過體會差異來感受不同的快樂。我也熱情地邀請外國朋友到陜西來看一看,通過看陜西來更深的體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看看各自的優勢,看看有沒有可以互補的地方。陜西有陜北、陜南、關中三大板塊,它代表了陜西的三種地理特征。所以我說走進陜西,就是走進歷史;來到陜西,就能夠感受歷史的燦爛。
在許多人心目中,陜西是中國西部一塊蒼茫渾厚、印滿歷史轍跡的熱土。不過,古老與現代、人文與自然、傳統與時尚,構成了陜西旅游的真正內涵。
結束了對景副省長的專訪,攝制組一行人即刻來到了古城墻遺址,登上這古老的城墻,撫摸著斑駁的柱梁,即有思古之悠興,亦有展望未來昂揚之心情。
文/張蕓蕓 倪立晗
圖/趙瑜
編輯/馬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