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中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新動力
今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形勢急劇動蕩、世紀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等影響,加之國內相繼遇到雪災、地震等特大自然災害,以及煤礦塌陷、牛奶質量問題等重大社會事件,我國宏觀形勢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體現在經濟領域,雖然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總體上得到控制,但經濟增長放緩趨勢明顯、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增速下降,資本市場持續波動和低迷等新情況、新問題又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當前,在繼續控制通貨膨脹的前提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防止經濟出現迅速下滑趨勢已經成為主要工作目標。為此,今年10月1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召開國務院工作會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安排部署四季度經濟工作,并提出了十項刺激經濟發展的舉措。其中,第一條就是“認真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边@也是在十七屆三中全會結束后,我國政府在政府層面就農村問題出臺的首次重大舉措。
十七屆三中全會,我國政府提出“全面把握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這預示著,“農村改革”將成為我國當前以及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主題,這也是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應有之義。
“農村改革”對于即將步入第二個“三十年”改革開放征程的中國而言,不僅政治意義、社會意義重大,而且經濟意義同樣舉足輕重,中國的農村、農民、農業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蘊藏巨大機遇。
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依據當前形勢,在拉動中國經濟的三大馬車中,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急劇下降,并且面對很多不確定、無法自我掌控的因素;投資一直是刺激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過度投資將會導致通貨膨脹、經濟泡沫,因而要慎重啟用相關政策;只有擴大內需,才能帶來中國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這已在國際、國內社會達成廣泛共識。
然而,如何擴大內需?中國最強勁的內需隱藏在哪里?這不得不讓我們將目光轉向農民與農村。中國13億人口,10億是農民,3億是城市居民。如果說城市居民的內需是“增量”,增長空間有限;那么中國農民的內需則是“存量”部分,這個“存量”可開掘的空間很大??梢韵胂?,如果本世紀中期我國城市化水平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即城鎮人口占到70%左右,那么,大約有6、7億農村人口要轉為城鎮居民。如果這6、7億新增城市人口的消費水平跟我們現在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一樣,那對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消費電子等產業的拉動作用將是十分巨大的。
正如日本著名經濟媒體——《日本經濟新聞》所評價的那樣,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中國政府以農村改革作為十七屆三中全會的主要議題,反映了中國農村問題已變得極為重要。要刺激消費,占中國總人口一半以上的農民的增收和農村的發展必不可少。
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農村改革的戰略方向
刺激內需、拉動投資,重點對象是農民,重點領域是農村,戰略方向是城鄉統籌發展,美好愿景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其中包括從“鄉”向“城”的改造、升級,農業產業向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結構升級{農村公共設施建設與社會事業體系的逐步完善;農民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的同步改善;傳統農民向現代產業工作者的角色轉變等等。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為農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描繪了美好前景。落實到操作層面,我們的著眼點、立足點、出發點應該是農村、農民,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為路線,把城市中好的產業項目、好的發展方式、好的管理經驗移植到農村,加強政策的引導力、統合力,將好的人力資源、資本資源、知識資源、技術資源吸引到農村、植入到農村的土地上,幫助農村迅速完成產業升級、城市升級、人的升級,把農村改革與新農村建設緊緊聯系起來,實現投資向農村轉移、政策向農民傾斜、產業向生態回歸;把農村的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環境建設、文化建設與農民的生活改善、工作改善結合起來,讓農民成為農村改革的主體力量、主導力量,創新制度、增加投入,最大化解放農民的生產力、激發農民的創造力、擴大農民的消費力。
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們尤其應該注意到,投資農村建設(如小城鎮建設)與拉動農村需求緊密相關。一體化、統籌發展的思想要求我們應將新型產業培植、新型城鎮建設、新型生產要素引入、新型農民塑造置于同一個戰略框架中考量,先規劃、再建設;先投入、再產出;先投資,才會有人氣、有市場、有消費。這也就是說,建設農村,首先要投資農村,投資的主要方向則包括產業投資、城市建設投資、環境投資、人才教育與培養投資等等。
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進程中,體制創新也尤為重要。農村改革當然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引導,但農村改革更需要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利用現代化的市場規律實現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因此,政府在營造基本面、搭建基本平臺的同時,要大力引進農村建設的經濟主體,吸引國際、國內資本、資源,實現政府的基礎公共投資與市場的商業化投資互動、互促、良性發展的良好局面。
總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從一個宏觀意義上的課題變為可操作的任務和內容,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明確目標,找到一條科學發展、持續發展、蓬勃發展的正確道路。
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保證
對于農村而言,發展經濟最寶貴的資源是土地資源,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土地流轉制度改革,一方面是對農民基本財產權利的保護和尊重;一方面是推進農村要素市場發展,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的重要制度保證。
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是對農民基本財產權利的尊重。對于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正如十七屆三中全會公報所說的,以農民為主體。土地流轉的權利對農民而言是個基本的權利,有利于農民基本權益的保護,因為它確定了基本的財產權利。土地具有財產功能,其財產屬性能否體現出來,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如果農民進城變成了市民,身后這塊財產依然被保留,他就可以把土地流轉出去,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還可以獲得一些收入;同時,土地對農民來說,也是最后的保障線,可以讓他們對消費支出更有信心。
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有助于推動土地要素的市場化。中國30年來的農村改革,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推進了市場化取向的改革。然而,從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兩個方面看,要素市場的改革相對滯后于產品市場的改革。其中以土地要素市場的滯后最為顯著。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土地是一種生產要素,我們要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就必須進行要素市場的改革。土地流轉能夠有效改善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激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為新型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提供廣闊空間。
土地流轉制度將開啟城鄉一體化的新路徑。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通過適當的集中與合理的土地置換,可以避免農村居民點過于分散的住房方式所造成的土地浪費,推進新農村建設并化解耕地紅線失守的尷尬;另一方面“宅基地換住房,承包地換社?!钡确绞剑欣谔岣咿r民非農轉移的穩定性,從而有利于弱化城鄉二元體制并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此外,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是農村金融服務嚴重滯后,而宅基地及其建筑物的流轉和抵押,無疑會有力推進農村金融及農村土地的資本化與市場化。
要特別強調的是,推進土地流轉,必須進行嚴格而規范的制度匹配。第一,必須嚴格控制土地的流向,力避耕地資源的流失。第二,嚴格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補償機制,嚴厲制止各種強占與尋租行為。第三,啟動戶籍制度改革,對放棄土地的農民應該在身份平等和社會保障方面提供援助,特別要強化可持續的就業能力的培訓機制,避免城市流民階層或城市“平民窟”的產生。第四,為了避免土地流轉與集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壟斷,避免官商資本對農民的排擠,杜絕強勢資本的欺行霸市,有必要對進入主體的身份、進入方式與進入空間做出明確的界定,并建立相應的治理機制。第五,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新土改”政策對不同地區的農民隱含著不同的利益潛力,從而因土地級差收益可能會導致新的貧富差距。因此,在適當的時候應該匹配恰當的稅收調節機制。第六,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壘的公共利益,國家應該對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農民所支付的機會成本實行財政補貼,以增強農民參與基本農田保護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