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的保護、開發及利用的核心問題是管理體制的問題。深入研究工業遺產管理體制、剖析工業遺產的核心價值,對于弄清當前我國工業遺產管理的本質問題、構建工業遺產的管理體系、發揮科技部門的優勢作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工業遺產管理體制的顯著特征
就我國而言,當前的文化遺產管理體系尚未整合,其構成主體依然是既有的文物管理體系,即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因而,我國對工業遺產的管理實際上仍依附于文物管理體制。
由于文化遺產產權的全民所有性質以及我國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文化遺產事業的管理體制呈現出兩個顯著特征,即:經營的非營利性質和部門與層級相結合的委托——代理制度。
經營的非營利性質
公益事業的全民共享性決定了其管理和經營必定是非營利性質的。我國文化遺產事業的非營利性質可以體現在管理主體、管理體制、經費來源、收益分配和文化遺產的公眾享用等方面。
管理主體的政府或“事業單位”性質決定了文化遺產管理體制是“行政型”的,即不同類型的遺產單位劃歸相應的職能部門管理,而這些部門在行政上則隸屬于各級地方政府。管理費用主要來自于各級財政劃撥的專項經費,其他資金來源(如門票收入、社會捐款等)僅占總經費的極少一部分。文化遺產單位經營產生的利潤不用于分紅,而是上繳國庫或是用于自身發展的再投入。最后,由于文化遺產的全民所有性質,其享用也是公益性的,任何遺產經營行為不得損害公眾的利益或是妨礙遺產文化價值的共享性質。
部門與層級相結合的委托——代理制度
我國文化遺產事業依然延續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制度,即橫向的分部門管理和縱向的分級管理相結合,形成“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格局。
所謂橫向的分部門管理,就是文化遺產依照其資源屬性被劃歸不同的系統進行管理。首先是代表全民行使文化遺產資源所有權的中央政府,將這一權利授予各級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將各類遺產交由人事、建設、旅游、財政、投資等各系統管理,各系統設置自己的管理機構代為行使管理權,這就形成了文化遺產管理中“塊”狀的分部門管理結構。
縱向的分級管理是由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所決定的。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被劃分為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央和地方都有相應的職能部門(如建設、林業、環保、文物等)對其進行管理。各系統從中央到省、市縣形成完整的垂直序列,在系統內部,上級行使行業管理及對下級進行技術指導的職能,各自依法律和部門政策對遺產資源進行管理,形成“條”狀的分級組織格局。工業遺產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公益功能發揮不足、經濟功能發揮無序和管理矛盾處理乏力
由于我國的文化遺產管理體制是以行政管理為主,以公有制和分級屬地化管理為特征的“條塊結合”的委托——代理制度,這一體制本身就造成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公益功能發揮不足。主要體現在:諸多文化遺產單位通過“兩權分離、經營權轉讓、資產上市”等措施把經營權交與企業。這實質上是把“遺產”當作“資產”來經營,把遺產中具有市場化條件下牟利的部分業務剝離,只為買票人服務,而忽略了文化遺產的主體是公共物品,其文化價值理應為所有人共享的屬性。
二是經濟功能發揮無序。表現在:市場化過程中過于看重短期經濟效益,沒有準確把握好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度。文化遺產因為共稀缺性和文化價值具有明顯的經濟功能。但在文化遺產管理體制的市場化改革中,其管理標準、法律法規、監督機制等的不完善和缺失,使文化遺產難免不被過度開發利用、甚至被破壞,直接影響到經濟功能的可持續發揮。
三是在我國現行文化遺產管理體制下存在許多利益相關者,從而存在多重利益目標訴求。我國文化遺產管理體制市場化改革中存在的“以經濟發展優先,快速貼現、變現”的利益機制,導致利益相關者主體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存在著多重矛盾。如城市建設與遺產保護、重大工程實施與遺產保護、旅游產業發展與遺產保護等,都存在著諸多矛盾,又由于社會公益性力量不足,地方政府作為文化遺產的日常管理主體,往往注重發展經濟,過度強化文化遺產的經濟功能,導致相關部門在處理文化遺產的過度開發的管理矛盾方面措施乏力,甚至出現職能缺失的現象。
對工業遺產核心價值的判斷存在誤區,重歷史文化價值保護,輕技術價值發掘
由于工業遺產管理體制依附于文物系統,文物的價值特點便是其歷史性和文化性,管理者自然將工業遺產當做一般文物重點保護其歷史文化價值。而對工業遺產來說,其本質既有作為遺產的時間上的不可回溯性,更重要的是在工業技術上具有延續進步性的特質,工業遺產價值有別于其他文化遺產的關鍵特質就在于其工業的核心——技術價值。所以我國的工業遺產保護,應面對自身工業技術發展和時代發展的脈絡,以及技術在時空變遷中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圍繞保護對象與技術之間的聯系,建立起工業遺產的保護體系。顯然,對于這種技術價值的保護僅僅依賴文物管理部門是不行的,科技部門應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工業遺產缺乏自身的保護體系
考察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的認定標準發現,其中對于近現代重要史跡與代表性建筑的三項認定標準中,均未將代表工業遺產核心特征的技術價值考慮在內,而重點關注的僅僅是具有歷史、文化和特殊紀念意義的遺產。這勢必造成我國大多數具有典型時代技術特色、而歷史文化內涵未達到文物標準的工業遺產游離于保護體制之外,缺乏法律地位,得不到有效保護。特別是近年來,一些地方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對文物保護單位尚且難以有效保護,而對工業遺產進行破壞性開發甚至拆除的現象更是難以控制,很多工業遺產正急速地從現代城市中消失。歸根結底是由于工業遺產本身沒有法律地位所致。
少數被認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工業遺產,對其保護和利用的手段和形式有待創新
我國先后有11處工業遺產納入了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比如黃崖洞兵工廠舊址、中東鐵路建筑群、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筑、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等,這些遺產按照文物保護單位的規定管理,勢必把工業遺產變成工業博物館的管理模式,即把動態的工業技術流程變成靜態的工業設施展示,把“活”東西變成了“死”東西,工業遺產中蘊含的具有時代特色技術價值難以充分體現。事實上,保護利用工業遺產技術價值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強技術載體與人之間的有效互動,以動態的形式促進人們對技術本身的認識及對技術所在時空的理解,即把工業遺產變成可供體驗的科普館。
建立與完善我國工業遺產管理體制的幾點思考
加強立法,確立工業遺產與文化遺產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使工業遺產成為與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景觀等并列的遺產組成形式
遺產管理體制的理順有賴于國家法律法規環境的健全,國家可以通過立法在制度層面引導和規范遺產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我國早在2002年就由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并于2003年配套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使我國文物保護有法可依。但目前尚沒有一部正式的工業遺產保護的相關條例,使得我國工業遺產至今仍沒有法律地位,其保護利用缺少法律依據。因此,應盡快制定出臺“工業遺產保護法”,確立工業遺產的法律地位,將核心價值為技術價值、需要區別于文物管理方式的工業遺產獨立出來,根據其特點制定科學的管理流程,最大化地保護、利用工業遺產的核心價值。
加強科技部門尤其是科普系統的職能,對于有重要技術價值的工業遺產,以科普館的形式加以保護和利用
工業遺產作為工業時代技術的承載物,是工業時代社會、經濟改革的最佳證明,也是工業文明的重要物質見證。工業遺產技術價值的保護,實質上是對工業文明的保護,從而保護了人類文明的歷史完整性。因此,工業遺產保護的核心自然就是保護工業技術的價值。這里,我們說的是保護“技術的價值”,而不是保護“技術”。因為工業遺產保護所要傳遞的信息不只是技術內容本身,而應是藉由技術的時空存在來呈現技術歷史中人與技術互動的情況,以及隨之的關于政策、經濟、社會層面的狀況。這種人與技術的互動顯然有別于博物館形式的文物保護,而應該采用科普館形式的、互動式的動態保護方式。
盡快制定工業遺產評估認定標準和保護,管理、監督規范,建立工業遺產分級管理制度
我國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中留下的遺跡、遺物不可勝數,它們各自的價值內涵與意義不同,對其保護的力度也不盡相同。其中哪些應做記錄、調查、整理和宣傳?哪些屬于瀕危項目需優先保護?哪些具有重大意義可列為申報世界遺產項目?……都需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立評估標準,對不同類型的工業遺產進行認定。標準的制定應注意工業遺產與文化遺產的區別和聯系,并注意其技術、產業和文化的內涵。在建立評估標準的基礎上,建立工業遺產分級管理制度,對不同等級的工業遺產區別對待,通過分級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工業遺產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入多元化利益主體,公益性服務與市場化開發并舉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將會有更多完成使命的工業設施退出歷史舞臺,從而加快了工業遺產的產生速度,工業遺產的保護任務也會越來越重。對于工業遺產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政府不可能全部包攬,必須引入多種投入主體,進行多元化經營。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除了政府集中管理一部分具有重要價值的工業遺產外,一般都有民間的工業遺產保護組織和基金會,作為有能力集中反映公眾利益的民間代表,參與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
因此,應抓緊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動作”的工業遺產保護體制,保持工業遺產相關政策的延續性,在不斷加強政府在保護開發中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盤活工業遺產資源,盡快實現從單純依賴行政手段到面向市場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