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風暴、海嘯……觸目驚心的名詞填充著電視、報紙和網絡,將金融海嘯帶來的撞擊用文字和圖像、聲音的力量來穿透每個普通人未設防的內心,疊加出巨大的陰影和問號。
裁員、降薪、關閉工廠……每天這樣的消息也都一波波侵襲著我們的視覺神經,進而困擾著無數“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
風暴襲來,是否是并購和重組的好機會?我們要不要到海外撿一點便宜貨?危機來臨,中國企業如何應對?這樣的追問隨之也在中國企業家中回響。
“保存實力就是最好的策略”。施能自對撿便宜貨的想法斷然說“NO”。這位德勤中國咨詢業務的領軍人物背后有著德勤幾十萬員工全球網絡的智慧庫,還有著像會計師一樣精細而縝密的大腦和近二十年的中國企業咨詢服務的履歷。
施能自曾為無數大型國企和外資、民營企業提供過服務,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他認為,10年前、20年前的經濟危機對中國影響很小,但是由于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
這次金融危機,中國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都無法置身事外。而施能自提供的應對危機的優先辦法就是調整成本、保存實力。“相對于世界水平來說,中國企業的成本是中下水平的。過去十年中,中國經濟增長都是以兩位數的速度上升。因此,中國的很多企業,都認為自己的成本已經是很低的了,所以就成本方面,并不需要特別做什么事情。”而這次危機卻讓很多企業大受影響,甚至出現不少企業倒閉。這也給企業帶來了思考,如何去調整成本結構?施能自認為,調整成本才能讓企業在利潤上立竿見影。從中長期來說,這也可以成為企業的競爭力。
成本的改善是持續的過程
過去中國很多企業是通過不斷的產能擴充來降低成本,而不是通過成本管理。除了直接成本外,還有銷售的費用、行政的費用、市場推廣的費用,數據顯示這些費用在過去十幾年里越來越高。施能自說:“如果把一些不必要的所謂派頭方面的浪費節省下來,我們可以做更多事情。”
德勤最新發布的一份《2008年財富500強成本改善趨勢調查》,對70家500強公司的研究表明,超過三分之二的公司一直注重成本改善,即使在經濟繁榮的形勢下也不例外。“這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啟示,因為人們一般認為企業只有在困難時期才會注重削減成本。”
而上述德勤報告也顯示,和中國企業不同,大多數參加調查的500強企業正尋求頻繁而持續的成本改善。其中三分之二的公司正嘗試至少每年一次削減業務成本。從行業上來看,成本改善在金融服務行業最為盛行。金融服務行業近90%的參加者目前實施有持續的成本削減計劃,而其他行業則為60%。
“500強公司高度關注成本改善計劃,不是作為一種時尚,而是作為一項紀律。因為他們需要尋求盡快節省成本,以趕上競爭對手,并滿足股東日益增加的期望。中國企業也應該有這樣的持續的成本改善計劃。”施能自說。
成本的改善治標也要治本
這是一場耐力比賽,誰能在寒冬中挨到春暖花開的那天,誰就能享受陽光明媚。
“所以保存實力最重要。”施能自說。但最近這場金融風暴帶來的寒冬恐怕要比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漫長得多。i997年金融風暴僅僅就亞洲國家受到影響,美國經濟基本沒有受到影響,因此亞洲金融危機一兩年就恢復了。“但這次美國、歐洲都受到很大影響,中國就不可能置身事外、隔岸觀火,況且中國企業的海外市場很大部分都在這兩個地方。所以,在寒冬中,企業的成本改善相當必要。”
對于大多數公司來說,精簡綜合行政管理職能和大幅控制外部開支,比如公司購買的物料和服務等,是最直接的成本節約。改善這些領域可以在負面影響較小,甚至沒有的情況下大大節約開支。而且,由于這些職能不會對客戶或日常運營造成直接影響,因而更易在不中斷業務或危及客戶關系的情況下作出調整。
“在國外,遇到經濟危機企業就會大規模裁員,人們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是在國內,中國的企業還不太適應這種情況,因此中國的成本改善更需要漸進性的。”施能自說。
德勤的報告也顯示出,國際500強企業在成本改善方式上也有不同。大多數公司尋求通過小型“漸進”改善個別流程或其他重點領域,將成本最多削減10%。相反,大約三分之一的受調查公司希望通過戰略“轉換”改善成本架構,實現兩位數的成本削減。
施能自建議,在某些情況下,一家公司要達到必要的成本節約,唯一的途徑就是轉向更加集中、綜合的商業模式,而非讓各個業務部門獨立運作。根據研究,以綜合商業模式運作的公司,因經營更加標準化及經濟規模擴大,其SGA(銷售和行政支撐部門)費用明顯較低。當然,綜合商業模式并不適用于每家公司。綜合商業模式一般適用于成熟、增長較慢的公司;而對于快速發展的公司而言,為增加創新和市場反響,讓業務部門自主運作則更為重要。
執行力,確保成本改善的效果
“不過,即使有了很好的成本結構改善模式,沒有高效的執行力,企業也會陷入成本增長、削減、再增長、再削減的怪圈。”施能自說。
他認為,需建立正式的跟蹤機制和激勵機制保證成本改善計劃順利完成。無正式跟蹤的成本改善計劃更有可能半途而廢。德勤的報告也顯示了這一點,500強企業基本都認真跟蹤其成本節省。超過98%的公司跟蹤利益的實現,而90%建立了正式的跟蹤機制。
提供激勵,也是企業成本改善的良好動力。德勤的報告也表明,進行正式激勵以實現成本改善的公司更有可能超越其節省目標。根據調查結果,僅26%的公司就其成本削減計劃建立正式的激勵架構。在這些公司中,44%超越其削減目標,而未進行正式激勵的公司中僅有25%。
“這些都需要制定周全的成本改善計劃”,施能自說,否則在熱火朝天的降低成本的過程中,許多公司會犯下盲目的錯誤,收回對公司長期策略十分重要的領域的投資,如研發、營銷及廣告。這些領域的大幅縮減會影響公司利用經濟復蘇的能力,應盡量避免。而且,公司還應努力就這些領域制定周全的策略,以在這些重要的投資中獲得更高的收益。
施能自建議,企業應該合理安排短期和長期的改善措施。在經濟衰落時期,公司往往急于削減成本,卻忽視了某些重要的改進機會。分步措施提供了一個短期成本節約和長期結構調整的較佳組合。第一步通常包括增加短期機會,如降低可自由支配的開支,增加控制力度。第二步包括中期機會,如流程改進、共享服務、外派輔助流程及策略化采購資源。第三步一般包括長期機會,如重新設計或外派核心業務流程,調整公司的業務模式,重構全球供應鏈和擴大技術投資。通過良好的規劃,第一步節約的成本可以為第二步和第三步中重要的結構調整提供部分或全部資金。而且,在轉變或危機時期,通常能夠提高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活動的效率,因為人們能感到緊迫性,并了解快速調整的必要性。這些措施,企業可以尋求專業的咨詢公司,因為在執行的過程中,有專業的隊伍去推動,有外部壓力,成效上能更好,也能更客觀、公正地去發揮作用。
(本文由《第一財經日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