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是世界上汽車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每公里道路平均擁有81輛汽車,而日本和英國卻分別為43輛和27輛。但是由于有效地解決了擁堵問題,交通秩序井然,汽車暢通無阻,空氣污染很輕。即使在最高峰時段,車輛的運行速度也在每小時30公里以上。獅城綜合治理交通的經驗,值得借鑒。
獅城新加坡是一個人口密度很大的國家,面積僅為680多平方公里,人口400余萬。全國目前擁有各類機動車80多萬輛,其中轎車占一半以上。由于國土狹小,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因此新加坡斷然采取了科學規(guī)劃城市、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限制私人購買小汽車的舉措。
優(yōu)先發(fā)展公交
新加坡政府的指導思想十分明確,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必須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
新加坡在城市的規(guī)劃和建設方面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采取了“城市‘組團’,網絡連接”的發(fā)展模式。該國傳統(tǒng)的商業(yè)中心在南部,然而城市的布局不是以“攤大餅”的方式,從南部向西部、北部發(fā)展,而是跳出南部,在西部、北部、東部各發(fā)展一個“衛(wèi)星城”,也叫“組團”。每個“組團”基礎設施到位,功能齊全,可以充分滿足“衛(wèi)星城”居民工作、娛樂、休閑、購物等需要。只是到了節(jié)假日,才會到中心區(qū)或別的“組團”去。這樣一來,便卓有成效地減少了城市的交通流量。
完善的地鐵網絡

在新加坡,地鐵的設計別具特色。早在1965年規(guī)劃時,就將為乘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放在首位,使他們不出車站便能中轉到全國的各個角落。因此布局非常超前,留有充分的余地。近40年過去了,地鐵的規(guī)劃一點也沒有變。現(xiàn)在要做的是“填空”,把一個個“方塊”逐步地“畫”出來。在地鐵車站的周圍,都留著比較空闊的地方,即使是最寶貴的地段都不賣。
新加坡的地鐵不是完全在地下行駛,時而穿行于鬧市中心區(qū)的地下,時而飛奔在凌空的高架鐵軌之上。全島的地鐵線路成環(huán)狀網絡,均為復線雙向。鬧市中心的地鐵站大都位于地下,萊佛士廣場地鐵站地處市中心,入口站門的歐式巴洛克建筑雍容典雅,地鐵站臺深入地下三層,均有自動扶梯上下。鬧市區(qū)外的地鐵車站,則建在高架橋上。車站地面層為大廳,供購票、檢票等之用。
地鐵車站貼有用中文、英文、馬來文、印度文詳細標注的全島地鐵路線圖,目前開通的南北線、東西線、東北線以不同的顏色表示,一目了然。在地鐵通道內,乘客只要按照不同顏色的標示線前行,便能到達乘坐該線路的站臺。站內大都設有書報廳、電話廳、商店等服務攤點,為乘客提供方便。
說新加坡的地鐵車站為“無人”車站,一點也沒有夸大其詞。除了乘客之外,很難見到工作人員。無論換零錢,還是買車票,一律使用自動機器。
新加坡的地鐵車站相當安靜,即使在早晚乘車的高峰期,也是秩序井然,乘客們依次上下車。裝有空調的車廂一塵不染,清涼明亮。為照顧老弱病殘孕開設有專座。地鐵內張貼著醒目的告示:車內嚴禁飲食,違者罰款50新加坡元;吸煙課以500新元的罰款;丟棄廢物罰款1000新元……
新加坡極力推崇“對門”交通和“無縫”交通,力圖將人們的工作、購物等各種活動用公交系統(tǒng)緊密地連接起來,使居民在不同交通工具轉換間所需的步行距離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從而真正體現(xiàn)出公共交通的便捷。很多地鐵車站本身就設在集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大型購物中心的地下,它們事實上已成為多路公交車和出租車的轉換站。顧客走出大門便可看到公共汽車站,往邊上走幾步就能找到出租車站。
因此,許多有私家車的人平日里也選擇乘地鐵出門。雖然購物中心人流量很大,可是由于分流及時,在街上看到的人卻不是很多。

便捷舒適的交通
現(xiàn)在,新加坡全國公路干線長度已超過3000公里。其中以泛島高速、中央高速、淡濱尼高速為主的9條高速公路總長已達140多公里,構筑起一個高速發(fā)達的立體陸路交通網絡,用地占國土面積的12%。公路干線猶如蜘蛛網一樣四通八達,為人們享用便利而舒適的公共交通提供了方便,鼓勵國民舍棄私人交通工具。
新加坡有個陸路交通管理局,負責管轄全國的道路建設和交警等,它下屬10多個部門,每個部門各管一段,各司其職,將公共交通資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已形成了一個以地鐵和輕軌為主線、公交車和出租車為輔助的快速高效的交通系統(tǒng)。
在陸路交管局卓有成效的管理下,各主要公路上都安裝有攝像機,以便隨時監(jiān)察交通情況,并且向駕車者及時通報道路情況;各主要道路維修養(yǎng)護得當,確保了路況良好;交通設施較為完善,標志標線一應俱全,清晰醒目,無論駕車者還是行人都胸中有數(shù),頗感輕松;對出現(xiàn)交通不暢的路段及時進行評估,盡快采取改道或其他措施……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一道別具一格的城市交通“風景線”。
嚴格限制私車
新加坡規(guī)定,汽車數(shù)量的增長速度必須要與道路容納能力相適應。即使在很特殊的情況下,也不得超過2%-3%。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制約汽車的發(fā)展。尤其對于私家車,更是嚴格地加以限制。在新加坡,不論是購買汽車還是使用汽車,成本都是很高的,令不少人望而生畏。
絕無僅有的“擁車證”制度
為了對車輛實行定額分配,把車輛增加的數(shù)目控制在一個可以承受的水平上,新加坡推出了特有的“擁車證”制。根據這項制度,想要購買新車的人(公共汽車、校車、特種車輛不受此限制)必須首先向政府提出申請,投標購買一張有效期為10年的“擁車證”,才能到車行去買車,然后注冊車輛。如果“有車無證”,那是絕對不可以上路的。10年期滿之后,駕車者無論是繼續(xù)用車還是另購新車,都必須支付另一筆費用。

“擁車證”的價格依照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上下浮動,其配額則在綜合考慮上一年汽車的總數(shù)、每年的固定增加額度、報廢汽車的數(shù)量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計算出來,與此同時也會結合實際情況做出進一步的調整。
每個月,交管部門會發(fā)出一定比例(平均不超過3%)的“擁車證”,在社會上公開標售。正因為數(shù)量十分有限,而想買車的人又多,所以標價一直在上漲。現(xiàn)如今,2.0L以上豪華車和1.6L以下小型車的“擁車證”分別高達10萬新加坡元(1新元約合4.7元人民幣)和5萬-6萬新加坡元?!皳碥囎C”價格的上升使人們深感“買車難,養(yǎng)車也難”,許多人因此而放棄了購車的想法。
名目繁多的費用和規(guī)定
新加坡對所有的進口新車一律征收45%的進口稅,另外購車還得支付一筆數(shù)目不小的登記費及相當于汽車市場價格150%的額外費用。為減少汽車廢氣對空氣的污染,從1992年7月起售出的新車必須安裝催化轉換器。正因為如此,與其他別的國家相比,新加坡的汽車價格要高得多。以“大眾寶來1.6A型”車為例,它的公開市場價為24851新元,但加上上述的各種費用后,購車者起碼要花費10萬多新元。
新加坡對舊車的使用年限有明確的規(guī)定,如果汽車壽命已超過10年,那么道路稅增加10%,超過14年則增加50%。此舉在于減少道路上的舊車,降低廢氣排放,減少交通事故。
全國的不少道路都有“限制區(qū)”的符號,沒有得到特別通行證的汽車不準駛入這些區(qū)域。

引人注目的電子公路收費系統(tǒng)
在新加坡,對于駕車者來說,除了汽油費、停車費、維修保養(yǎng)費、保險費、道路稅、車檢費等必不可少的支出之外,還有一個特有的電子公路收費。該系統(tǒng)由收費閘門、攝像機、傳感器、電腦控制中心等部分構成,1998年開始投入使用。
“使用道路就要支付費用”已成為新加坡交通的管理原則,在交通繁忙時段更是如此。無論什么車輛都沒有例外,多用多支付,少用少支付。為了控制繁忙時段進入市區(qū)的車流量,除了對使用道路普遍收費外,還對一些主要公路征收繁忙時段過路費。
陸路交管局為了限制市中心行駛的車輛總數(shù),平衡車流,確保整體交通更為暢通無阻,在進入市中心的各條道路上建有電子收費閘門。駕車者每次經過閘門時,車內“閱卡器”便能接受到它發(fā)出的無線電訊號,相應的公路費用便會從現(xiàn)金卡上扣除?,F(xiàn)金卡可以隨時儲值,長期使用。不同路段收取的費用不等,每次0.5-2.5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