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跳石”到“斑馬線”
為了確保安全,行人在橫穿馬路時,必須走“斑馬線”。這條人行橫道線是交通標志的一種,對于維持交通秩序、避免交通事故有著重要的作用。
說起它的由來,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
古代的龐培城車水馬龍,一派繁忙景象。由于馬車和行人交叉行走,致使城內交通經常堵塞,事故時有發生。為此,人們把人行道加高,以便更好地將其與馬車道分開。另外,在靠近馬路口的地方砌起“跳石”(一種凸出路面的石頭)作為標志,指示行人過街。這些“跳石”的作用非同小可,人們能夠踩著它們,從容不迫地穿過馬路。而馬車也可以安全通過,因為“跳石”正好在它的兩個輪子中間。
進入19世紀后,人類發明了汽車。不論在速度還是危險性方面,它都大干馬車,原有的“跳石”根本起不了作用。
20世紀50年代,英國人在經過多次試驗后,設計出一種由橫格狀組成的人行橫道線,并且繪制在倫敦的街頭上,規定行人橫穿馬路時只能走人行橫道線。這一道道橫線,看上去酷似斑馬身上的白斑紋,因此得名“斑馬線”。駕車者在看到前面赫然醒目的“斑馬線”時,都會自覺地讓車輛減速緩行或者停下,以便行人安全通過。
撞車“撞”出的公路分道線
由于世界上最初的公路沒有分道線,因此順行與逆行的汽車經常相撞,發生交通事故。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印地奧小鎮有一個名叫瓊·瑪卡諾的醫生,診治過很多車禍患者。一天,她在附近的公路上駕車行駛,與一輛對行而來的貨車發生了碰撞,萬幸的是只受了一點輕傷。事后,瓊·瑪卡諾并沒有就此了結,而是動腦筋開始思索,決定為減少車禍做點有幫助的事。
她在觀察中發現,人們在高速公路上駕車時,都喜歡在靠近中間的部分行駛。正是因為這種偏好,致使車輛相撞的幾率大為增加。就在這時,瓊·瑪卡諾靈機一動,心想如果能在公路中間劃上一道醒目的白線,分為左右兩邊,使來往的車輛各行其道,不就安全了嗎?
瓊·瑪卡諾把這一突發的奇想加以歸納,投書給加州高速公路管理委員會。然而,建議書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她不甘心,與官僚勢力進行了長達7年之久的苦斗,才使自己的提議得到重視。
1924年元月,該委員會舉行會議,討論瓊·瑪卡諾的建議是否切實可行。與會者紛紛表示贊同,一致舉手通過。他們決定在加州99號高速公路的中間畫上醒目的直線,把公路平分成兩部分,進行分道實驗。后來的統計數據表明,此舉效果顯著,使行車秩序井然,交通事故大為減少。
接著,全加的高速公路上都畫上了這條引以為榮的“瓊·瑪卡諾線”。隨后,世界各國紛紛仿效推廣,把公路分道線納入交通立法之中。
時至今日,隨著科技的發展,用于公路分道線的標志日趨多樣化。例如,一種公路分道線用發光標志體,由鋼化玻璃制成的頂部為球面,下面為空心柱體所組成,它具有耐沖擊、發光效果明顯持久、加工和施工方便等優點。再如,另一種公路金屬板分道線,用長條形金屬薄板為材料,其邊緣鉆上若干個孔洞,再用與孔洞配套的固定釘固定在公路上作為公路分道線的標志。其優點是美觀大方、耐用安全、安裝維修方便。
用鮮血換來的“安全白線”
人們在火車站的站臺上候車的時候,都習慣于站在一條“安全白線”之外,它離站臺的邊緣有1米的距離。這條安全保障線可不是一條普普通通的“白線”,它來自發生于百年前的一場悲劇。
那是在1905年嚴寒的冬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俄國西伯利亞鐵路線上的鄂洛多克車站卻熱鬧非凡,鼓樂喧天。沃爾倫斯基站長和全站的37名員工穿著節日的盛裝,手持鮮艷的花束,精神抖擻地列隊站在站臼上,迎候沙皇尼古拉二世派來視察的欽差大臣。
隨著一聲汽笛長鳴,欽差大臣的專列在遠處出現了。它并沒有像沃爾倫斯基站長原先想象地那樣緩緩進站,慢慢停靠,而是如同一匹狂奔怒吼的“野馬”直沖進站。剎那間,在站臺上迎候的員工好像背后被人狠狠地猛擊一掌,不由自主地向前倒了下去。“人巷”頃刻倒塌了,34人當即喪命,4人受重傷造成終生殘疾。
這場慘案既非違章行駛引起,也并不是人為破壞造成的。由于當時科學水平所限,難以解釋清楚。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認知能力的提高,人們才弄清楚引發慘案的真正原因。原來列車在快速通過時,周圍空氣會形成局部真空,從而產生一股氣流,氣流在快速移動時,會形成極其強大的推力,致使“人巷”倒塌,悲劇發生。
從此以后,所有的車站站臺上都畫了一條醒目的“安全白線”,警示乘客候車時不可越過白線,以確保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