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乳頭內陷常需手術矯治,輕中度乳頭內陷修復通常比較容易,而重度乳頭內陷修復較難。2006年11月~2007年10月,我科采用小切口乳腺組織環行荷包法矯治重度乳頭內陷11例,取得滿意的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女性患者11例21側,年齡為18~35歲。已婚已育8例,已婚未育2例,未婚未育1例,其中外院手術復發1 例,均為先天性重度乳頭內陷,即乳頭完全埋于乳暈下方,無法使內陷乳頭擠出。多為要求乳房乳頭美觀為目的而就醫,對哺乳功能無明確及強烈要求。
1.2 手術方法:2%鹽酸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用3-0絲線在乳頭上縫一牽拉線牽引乳頭,在乳頭下方乳頭基底部與乳暈交界處作0.5~0.8cm長的弧形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達乳頭基底部深層,用鈍性眼科剪在乳頭下向深層仔細分離,橫形剪斷深部過緊的條索狀纖維結締組織束及乳腺管周圍的平滑肌,切除大部分甚至全部乳腺導管,直到乳頭在不需牽拉就能輕松凸出乳暈平面。在乳頭基底乳頭上提后留下的腔隙周圍乳腺組織用3-0絲線行環形荷包縫合,切口間斷縫合,解除乳頭牽拉縫線,術后7天拆線。
1.3 結果:本組11例21側,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乳頭血運良好,感覺功能正常(圖1)。隨訪3~12月,切口瘢痕不明顯,乳頭形態自然,無復發。

2討論
乳頭內陷大多為先天性畸形,1974年Schwager RG[1]研究認為先天性乳頭內陷的病理原因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于乳頭中胚層發育障礙而表現為乳頭下支撐組織缺乏,不能將乳頭頂出,結果造成乳腺管及周圍平滑肌和纖維結締組織短縮,從外形上表現為乳頭內陷。先天性乳頭內陷的病理表現包含二方面內容:乳頭下支撐組織缺乏或者乳頭下組織空虛;乳腺管及周圍平滑肌和纖維結締組織短縮。要徹底治療先天性乳頭內陷,就必須解決上述兩方面問題,即松解或切斷短縮的乳腺管及周圍平滑肌和纖維結締組織束,處理乳頭下組織空虛。解決了這兩點也就相應解決了乳頭內陷問題。目前對乳頭內陷的治療方法很多,每種術式都各有利弊[2-4]。有些方法相對繁瑣,創傷大些,有些術后易復發等。筆者在手術中發現,僅分離或切斷乳腺管周圍平滑肌和纖維結締組織束,或許對矯治輕中度乳頭內陷有效,對重度乳頭內陷常常還需要切斷大部分甚至全部乳腺導管,也許可以用“大刀闊斧”來形容切斷乳腺導管的程度,只有這樣,乳頭才能輕松“浮出”, 乳頭內陷畸形才能徹底矯正。由此我們也深深地體會到重度乳頭內陷由于乳腺管及周圍平滑肌和纖維結締組織束明顯短縮,如果不切斷或僅切斷一小部分乳腺管,極難有效矯正,即使有效,也多為短期效果。另一方面乳頭上提后留下的腔隙或者乳頭下組織空虛,我們利用腔隙周圍的乳腺組織進行環行荷包縫合來填充乳頭的下方,既閉合深部腔隙防止乳頭再次下陷,又通過乳腺組織支撐乳頭,使乳頭外形更加完美。我們還發現,術中即使全部切斷短縮的乳腺管及周圍平滑肌和纖維結締組織,傷及源于深部的乳頭血供,但也不影響術后乳頭的血液供應,考慮因為乳頭乳暈的血液供應除源于乳房深部胸廓內動脈及胸外側動脈的分支外,還源于乳暈周圍真皮及皮下血管網。
本方法具有以下特點:手術切口小,不會遺留明顯的手術瘢痕;操作方法非常簡單,易掌握;創傷小,恢復快;不影響乳頭的血供,不妨礙乳頭的正常感覺;術后無須牽拉乳頭,不會復發。不足之處:由于該方法乳腺管切斷甚多,術后哺乳影響較大,甚至不能哺乳,因此術前必須與患者詳細溝通,以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參考文獻]
[1]劉 萍,劉 毅.乳頭內陷的治療[J].中國美容醫學,2006,15(7):873-874.
[2]馮家新,李麗娜,周連珠,等.乳腺基底部纖維組織松解矯正原發性乳頭凹陷[J].中國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6,17(1):52-54.
[3]王文俊,鄭世花,邵小萍,等.乳頭乳暈下組織松解及乳暈雙\"Z\"瓣矯治重度乳頭內陷[J].中國美容醫學,2006,15(6):654-655.
[4]王肅生,梁 剛,張志華,等.改良的乳暈去表皮雙三角皮瓣填充支撐法治療乳頭內陷[J]. 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7,18(1):30-32.
[收稿日期]2007-08-13[修回日期]2008-07-19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