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側唇裂修復術后,隨著生長發育,上唇的紅唇有時會逐漸出現紅唇過多畸形、過少畸形或二種畸形同時存在的情況,造成上唇紅唇明顯不對稱畸形。2005初~2008年春,筆者采用唇紅黏膜肌肉瓣V-Y推進術矯正單側唇裂修復術后上唇紅唇缺損26例,獲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1臨床資料
本組26例中,男17例,女9例;年齡14~26歲;紅唇缺損位于唇裂修復后遺留皮膚瘢痕下方的紅唇19例,紅唇缺損位于患側上唇近口角區7例;紅唇缺損伴相鄰部位紅唇過多16例。
2手術方法
2.1 切口設計:用美藍在紅唇缺損處設計V形切口,三角形黏膜肌肉瓣的蒂部位于紅唇缺損處的唇紅緣,蒂部的兩端分別位于缺損兩側紅唇最豐滿處,V形的頂端一般在上唇前庭溝下方的黏膜,三角瓣最寬處約8~15mm,瓣長12~18mm,如伴有鄰近部位紅唇的過多則根據紅唇過多的情況設計水平梭形切口線,去除多余的紅唇。
2.2 麻醉方法:2%利多卡因(含腎上腺素)作雙側眶下神經阻滯麻醉;在雙側口角處行局部浸潤麻醉,以收縮上唇血管,減少傷口出血。
2.3 操作:沿切口線切開黏膜全層及部分口輪匝肌,在口輪匝肌內銳性分離達紅唇缺損處的唇紅緣,形成三角形的蒂在唇紅緣的唇紅黏膜口輪匝肌瓣。如有創緣內上唇動脈斷端出血予以結扎。用3-0絲線間斷縫合創緣兩側的肌肉斷端,將三角形的黏膜肌瓣向下推進5~9mm,縫合黏膜傷口,矯正紅唇的缺損,傷口縫合后遺留Y形傷口。如有一側紅唇過多,則根據手術設計予以切除。使上唇紅唇的下緣成對稱的弧性曲線。術畢上唇放置紗布加壓覆蓋。
2.4 術后處理:囑患者進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口服抗生素2天。術后7天拆線。囑患者術后1個月內避免大張口,以防傷口裂開。
2.5 術后效果:本組病例傷口均Ⅰ期愈合。術后隨訪3~6個月,上唇紅唇缺損明顯改善,唇紅下緣弧度連續一致。典型病例如圖1~2。
3討論
單側唇裂修復后,隨著生長發育,多數患者出現上唇紅唇的過多、過少或者二種畸形同時存在。造成紅唇畸形的原因主要有三種:①上唇兩側的發育不對稱,②唇裂修復術術式本身存在的弊端,③唇裂修復時,紅唇黏膜處理方法不當。本組病例中19例紅唇缺損位于唇裂修復后遺留皮膚瘢痕下方的紅唇,此處的缺損有可能是發育因素造成,也可能是手術缺陷所致,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上下唇之間有較大的缺隙存在,呈“口哨”狀畸形。7例缺損位于患側上唇近口角處,主要表現為紅唇內卷,外觀上紅唇外露很少,此種情況為發育因素造成。

有關紅唇缺損的修復方法較多。較小的紅唇缺損可采用梭形切除紅唇裂隙后直接拉攏縫合,或采用Z成形術修復都可取得滿意的修復效果。較大的缺損可采用唇交叉組織瓣、頰肌黏膜瓣轉移來修復缺損,也可采用同側舌瓣進行修復修復[1]。Z成形術雖可矯正紅唇的缺損,但修復后的紅唇黏膜紋理發生改變,與周圍紅唇不協調,術后還加重了上唇過緊畸形。采用頰肌黏膜瓣法修復紅唇的缺損,適用于一側紅唇及紅唇中部發育較好,僅一側紅唇發育較薄者,對于上唇中央的紅唇缺損應用則受到限制。另外,轉移后的頰黏膜顏色較紅唇組織淡,造成上紅唇色澤上不協調,且在切取黏膜肌瓣過程中有可能損傷腮腺導管[2]。唇交叉組織瓣可用于上唇各部位缺損的修復,但手術需二期完成,第一期手術后2周需行斷蒂修正術,其間影響進食及口腔清潔。對于下唇紅唇厚度不足者不適合應用。也有報道采用下唇黏膜島狀瓣修復唇裂術后上唇紅缺損畸形,同時還可達到同期縮小下唇厚度的作用[3]。
本組病例采用V-Y推進的口輪匝肌紅唇黏膜瓣,可適用于上紅唇任何部位的缺損,即使紅唇缺損部位有瘢痕存在,也不影響黏膜肌瓣的血運。采用單純的唇黏膜瓣有組織量不足的缺點,而帶上部分口輪匝肌則可用于多數上唇紅唇缺損的修復。本手術具有手術操作簡便、紅唇部切口位于口腔內,術后切口痕跡不明顯、創傷輕的優點。筆者認為本法是修復單側唇裂術后遺留的紅唇缺損的較好的方法。不論采用何種紅唇缺損的修復方法來修復紅唇的缺損,其效果都不能達到唇紅修復的美學形態[4],因此唇裂手術的設計和操作對于紅唇外形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在手術設計上必須遵循上唇的生長發育規律,將健、患側上唇的差異縮小到最小,為唇裂二期修復創造比較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汪良能,高學書.整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646.
[2]龐曉綱,田奉宸,金惠鈴,等.應用頰肌黏膜瓣修復唇裂術后紅唇不足[J].中華醫學美容雜志, 1997, 3(3): 146.
[3]楊 成,吳繼聰,雷德林.唇黏膜瓣矯治口角畸形的臨床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01,10(6):523.
[4]鄧典智,石 冰.單側唇裂手術設計的美學思考[J].中國美容醫學, 2000, 9(3):190.
[收稿日期]2008-03-10[修回日期]2008-07-02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