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裴艷玲有關的驚喜與期待
我是一名年輕的戲曲愛好者,可是這個愛好有時也會令我苦惱。我的朋友們也都很年輕,但他們對戲曲的認識是“太高雅”“太慢”,他們也喜歡現(xiàn)在流行歌曲中刮起的“中國風”,但是沒有人愿意沉下心去仔細欣賞大師們的唱腔、身段以及戲曲舞臺藝術的美。我們在這方面沒有絲毫共同語言。有時候我的朋友聊起他們喜歡的明星,對他們的生活可謂了如指掌,就像了解一個相識多年的老朋友一樣。
這里面的原因,我想一是大眾娛樂明星的影響力確實很大,二是媒體的推波助瀾。明星買菜都能當作新聞來寫,大眾對他所喜愛的明星的生活當然也就了解得事無巨細。而我,說起我所喜歡的戲曲名角,卻只能談他的演出,談他的藝術,這在朋友的日常聊天當中不免顯得有些不合時宜。有時候我也很想“八卦”一番,起碼能夠讓周圍朋友先對人感興趣,然后再去欣賞其藝術。但是,舞臺之外的藝術家,我了解得太少了。
此次翻看《當代人》,又給了我一個驚喜。在《裴艷玲原業(yè)歸宗》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我喜歡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藝術家的真實形象。文章主要講述了裴艷玲老師在臺北演出的點點滴滴,這些真實而有趣的細節(jié)使人讀來就像了解一個老朋友的近況,親切,平實,自然。而這些,我想不僅可以滿足戲曲藝術愛好者,同時也能引起對戲曲不太了解的人的興趣,讓他們先了解一個藝術家本人,然后再慢慢去接近其藝術,使我們的戲曲藝術進一步獲得更多人的喜愛與支持。
這樣的文章我非常喜歡。同時,看文章得知,這篇文章是連載,這就讓我對《當代人》產生了期待。我希望能夠盡快看完文章的全部,同時希望貴刊能夠刊登更多類似的文章。現(xiàn)在資訊發(fā)達,人們想要了解一門藝術,十分容易,而如何使人們對他原本不喜歡的東西產生興趣,這就要有技巧和耐心。我想,從人入手,從藝術家生活的真實細節(jié)入手,拉近普通觀眾與藝術家的距離,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