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談生活美。
人有七情六欲,七情居上,為精神,六欲在下,為本能。精神變而為藝術,本能見而為生活。情與欲又相蔽,相通,相生,所以精神與藝術要見人的本性。本能與生活也要有美的品位。于是,有先哲就說,食色,性也;佛家也來作拈花一笑說,都是游于情與欲之間。這是幾句話外話。
近年好多刊物都找文化名人上封面。書法界的沈鵬先生上過,歐陽中石先生上過,找我的人也不少。《家庭百科報》的最新一期又給上了一次。大家都很熱情,你總不能冷了別人的心。生活美是少不了人情美的。人情美是什么,我看就是一個“真”字。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也就在這里。
孔夫子說過,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則耳順,七十便隨心所欲了。我是漸遠六十,羨慕超脫,但是尚不可得。比如上封面這樣的事,我本來看得很淡,可他們還是要來,有的還托熟人來談,讓你無法拒絕。中國人的面子也有禮儀的意思,有時還得顧一下。《論語》有句“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人總不能只為一己之私而拒生活于門外。所以,有些老朋友前來,真誠地希望文化名人走進市場,坦誠說明文化名人的形象有氣度美,很受讀者歡迎,刊登文化名人照片能彰顯文化內涵而增加刊物發行量,這使人感動。感動的是生活需要文化。
以時尚為文化,于是刊物封面曾經多美女照吸引讀者眼球。這在改革開放之初,還是有一點解放思想的文化意義的。后來成為習氣,專務此道,就只剩下商品氣息了。中國的文化傳統是文以載道,我接半句,美以表善。封面為美,也要守道,以有益于社會向善。有一個美學家把生活美納入社會美范疇,這是很有道理的。中華文明能成為世界三大古老文明之一,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諸事以道為本。《家庭百科報》這樣的生活類刊物封面,能夠調整價值取向,重視生活的文化意義,兼顧社會多方需求,以名人效應為介質中和社會效應和商業效應,這是辦刊理念的正確回歸。先哲說過,質而無文,行之不遠。文道如此,商道亦如此。
辦刊我是主張要有雅俗共賞的風格。20多年前我創辦《民間故事選刊》,秉持的是既要面向社會大眾又要不失藝術大雅的辦刊方向,訂數長期保持數十萬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都是極好。后來辦《詩神》,推出一批詩界新人,詩風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突出時代性保持民族性,訂數逾3萬,時譽全國三大詩刊之一。所以積六十年所悟,深知為藝止于雅或止于俗都較為容易,唯有雅俗共賞最難。民間有眾口難調一說,雅俗共賞就是要在為藝之道上求少長成宜。如果真能達此大境界,必令人心曠神怡,足可謂天下善事。佛有普渡眾生,藝有雅俗共賞,皆是慈航,以見精神勝境。我在此棄佛說涅槃取美感愉悅,也是意在精神超脫之妙。
生活類刊物封面關注文化名人,在刊物編者是文機與商機合一,在社會是文道與商道合一,是用文化名人的氣度、神采、社會公信力影響生活,也是把文化名人的精神審美與文化存在引入生活,在文化意義上大俗與大雅的合流。只要合得好,合出和諧,就是品味,就是有道。俄國十九世紀有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他是講藝術哲學,我是講生活之道,是在說生活中的文化沉淀與審美要求,是在說這種文化沉淀與審美要求要有時代性與民族性,努力做到雅俗共賞。文化名人要走向社會,走向市場,不要以為自己很雅就把自己關進雅的小樓上,還是要大眾化一點。社會大眾也要雅一點。其實我們的先人也是一天天雅起來,才有我們現在的禮儀言行,以后我們還得繼續雅下去。名人要雅在市場,雅在大眾生活中。大眾的生活也應該更多感受名人的雅,這也算相輔相成,相映成趣吧。古人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名人與社會大眾更近一點,也該是人生又一道風景線。
文化名人成名都與他們的文化成就聯系著,隨著文化傳播他們的名也就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成為一種文化象征。比如魯迅先生的肖像,那是上個世紀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不屈服不妥協的民族革命精神的表現與象征。宋慶齡的肖像,讓人感受東方女性的安詳與博大,是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又一種表現與象征。當代文化名人也是這樣,他們的肖像,總要顯示出他們對歷史與現實,藝術與審美,思想與文化的思考,顯示出這種思考在他們的心理上、心態上、感情上、思維上留下來的那種痕跡。比如目光的深邃,嘴巴與面部肌肉的特殊構成,額頭的傾斜,都可以說是在傳遞著一種貌似神秘其實也很明白的信息,那是心靈的展示,是生活態度、生活經驗以及性格與閱歷的記載。如果仔細分解,就能看出來詩人與理論家不同,作家與美術家也不一樣,一個喜歡說話的人與一個喜歡思考的人,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與一個只有文字功力的人,都會有很多區別,雖然很細微,但是只要用心就能看出來。街頭有些相面的人,胡說幾句有人就被說懵了,這主要還是他們善于觀察,善于分析,雖然很俗,也算與文化有點沾邊。文化名人肖像上刊物封面,初看似是在宣傳名人,其實是文化傳播的又一方式,是名人文化的延伸。
古代的文化傳播,有宮觀,這是道家;有寺院,這是佛家:有文廟,這是儒家。這都是文化象征,都在傳播著文化。那時老百姓不認字。就靠這些建筑與造像,靠與這些建筑聯系著的故事與禮儀,來感受文化存在。來完成文化傳遞的歷史任務。現在社會發展很快,城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的地方還要普及高中義務教育,生活方式的變化帶來了文化依存方式的改變。唐朝詩人劉禹錫寫過這樣的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藝術走出了舊時代少數人專屬品的象牙之塔,正在成為百姓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時代的飛躍。文化名人關注市場,市場也關注文化名人。文化名人肖像上刊物封面,這是藝術與文化自覺導入市場,自覺與市場結合的表現。有時候線性思維常常使人們的認識表面化,其實市場不應只是吃穿住行,展示新衣也不必只展示新衣的挺括,要展示挺括背后的精神魅力與價值,這就是我所要說的,文化是永遠的市場。
生活是美的,市場是豐富的,生活類的刊物更應是生活美的集中體現,這就是既依靠物又不能陷入物中。要講點辦刊藝術,封面尤其如此。要注重構思,講究品位,把藝術與文化的內涵適當引入對生活美的理解中,只有理解得深刻才能展示得精彩。要注意生活美的美學原則,科學家、教育家、文化大家、藝術大家、著名學者、演員、美女照都可以上,美也需要多樣性,相輔相成,相映成趣,這種趣是市場行為,更是文化行為。孔圣講學,也要收講課費。應該注意的是,收取不可失度,要保持行為的精神品格。
名人慎名,也因名而累。走向市場的文化名人,既累,還很像戰場上沖鋒在前的戰士,常常會因為勇敢而犧牲。戰士的犧牲,清名存清史,文化名人失名,則抱恨終生。所以我很感佩已故書學大師啟功先生。據說,有人告訴他,街頭文化市場有拙劣的冒其名的書法家作品,問如何處措,先生寬厚寬容,大度無邊,說他們都是無生計的人,不是有心害我,只是借此謀碗飯吃,由他去吧。后來據說又有一家書畫店冒名贗品,先生就當仁不讓:他們財廣,他們有識,知假而為,品行不端。遂訴之以法。先生卓識。
作為一個文化大張揚時代的文化人,我現在思考較多的是民族文化觀念、審美觀念的現代表現。現代生產方式一定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現代生活方式,包括文化觀念與審美觀念,都要有時代性。應該注意的是,文化觀念與審美觀念都是作用于人的,是先通過人然后才作用于物。西方比我們早完成工業化進程,他們的文化觀念、審美觀念是在他們的人文、地理歷史環境下形成的。我們在自己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要建設民族的現代精神品格,這只能依靠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弘揚民族審美精神,使民族精神自然地融化于我們的現代生產方式與現代生活方式中,以熔鑄具有現代品格的民族精神。這是歷史的繼續,是歷史文化的現代存在方式,是民族性與現代性的完美結合。這是創造,需要從具體事情做起,需要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從孔夫子、董仲舒到朱熹,再到魯迅,一代又一代文化巨人的努力,才建構起我們的民族文化大廈,才形成一種偉大的文化傳統。是這種文化傳統,養就了我們的民族風骨,養成了我們民族的現代風采。所以我們要倍加珍惜。
(責編: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