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廊坊書法界捷報頻傳:2007年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上,廊坊8位書家作品入展,其中,王增軍、王厚祥雙雙獲獎,在全國地級城市中絕無僅有;隨后,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二屆當代書法名家36人提名展”上,廊坊書法家王增軍、王厚祥名列其中。瞬間,廊坊成了全國書法界的焦點……就在人們的視線還未來得及離開時,2008年剛剛結束的全國書法冊頁展、草書展、刻字展上,廊坊書法家劉以忠、張緯東、王厚祥、劉京文、張劍南、張成強作品入展,王厚祥摘取草書展一等獎,文安青年張劍南捧得全國第七屆刻字展提名獎。
廊坊書法家頻獲“國展”大獎,形成了耀眼的“廊坊現象”,業界人士紛紛探詢:廊坊書法是怎樣“煉”成的?
“廊坊現象” 綻放異彩
廊坊中青年書法家聰敏好學,植根傳統,彼此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新世紀之初漸成固定群體。其中,胡立民、王增軍、袁愛民、王厚祥、張緯東等五位實力派代表人物,人稱“廊坊五杰”,他們在自己致力于藝術研究的同時,利用“書法沙龍”傳道授業,為廊坊書法大氣候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7年4月11日的《書法導報》以《廊坊,一艘年輕的書法“航母”》為題,用兩個整版重點推介了廊坊市15位書法家。編者按說:河北廊坊市是一座新興城市,“園林式、生態型、現代化”是廊坊城市特色。廊坊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在全國中等城市中名聲鵲起。在這樣的環境里,有這樣一群文人,他們雖然沒有做廊坊發展經濟的生龍活虎,卻用自己不懈的努力為這個城市打造了文化高地,他們就是廊坊的書法群體,并在大書法圈內形成了有名的“廊坊現象”。
“追求藝術團結向上”
“追求藝術團結向上”是廊坊市文聯在全市文藝界倡導的精神。《中國書法》雜志主編周志高先生對這八字精神深表贊賞。一次座談會后,這位對廊坊書法界了解頗深的老前輩揮毫寫下了這八個大字,以示對廊坊團隊的贊賞與鼓勵。
廊坊書法團隊在全國書法界以“講團結、重學術、出人才、出成果”而著稱。“胸懷寬廣,謀劃全局,廣納賢才,提攜后生,帶出一支思想過硬、“藝術精湛的書法群體”是大家對該市書協主席劉以忠的一致評價。劉以忠已年近花甲,從年齡到業務都是當之無愧的“長輩”,每次逛書店遇到好書,他不是買一本,而是買一批,回來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分發到手,以助每個人在業務上提高。
尚林德,廊坊市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與劉以忠同是20世紀80年代就上“國展”的“大人物”,目前,他與劉以忠一樣甘為人梯,服務后生。王厚祥,一個“曲不離口,拳不離手”的勤者。經常是一張紙寫滿了大字,再從空隙中寫小字,小字寫滿了就全部涂黑用水再寫。張緯東用筆精到,充滿書卷氣,并具有深厚的古詩詞功底。他的書法創作內容全部是自作詩,修道重于修技。袁愛民、王新華、李玉江、劉京文、王顯東、劉寶玉、吳健、劉兆輝、閆倫、張新立……個個都是辛勤的硯田筆耕者,他們用禿了一支支筆,翻破了一本本字帖,才贏來榮譽滿墻。
服務為本不辱使命
經濟是一個城市的輪廓,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氣質。
廊坊有一片文化沃土,才使書法藝術遍地芳華。“是人民培養了我們,我們當然要以己之長回報社會。”這是廊坊書法家的共識,多年來,他們一直身體力行。
書法家們為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藝術精品,一方面把自己融入到社會實踐中,深入生活,汲取營養,豐富思想,豐富創作;一方面積極服務于社會,熱心參與公益活動,為機關、企業、農村、部隊書寫春聯,送書送字,以先進的文化回饋社會。每年的送春聯活動,正是數九寒冬,可是為了方便群眾,書法家們深入到街道、村莊,一站就是幾個小時,有求必應,一張張墨寶飛入尋常百姓家。
國家慶典,他們錦上添花;人民有難,他們雪中送炭。王增軍、王厚祥等人的作品懸掛在奧運賽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汶川地震,書協拍賣作品籌款捐獻災區。一介書生張劍南在獲獎作品《震——2008·5·12汶川祭》上寫道:我的心在流血……我要把這一刻記錄在我的心靈深處,讓它永遠地警戒著我和看到它的每一個人。
墨筆揮毫 風光無限
“廊坊現象”使廊坊書家成了廓坊的形象大使。
2008年4月,廊坊市文聯、市書協組織的“廊坊書法西部探源采風團”走訪了3省16個文化景區和單位,在古都西安,受到西安市公安局警衛處的隆重接待。廊坊書家曾集體被邀訪吉林,使廊坊書法在東北開花。
近幾年,廊坊市文聯全力打造廊坊書法團隊這一文化品牌,培育“書法沙龍”,推廣“廊坊現象”,編輯出版《廊坊書法大系》(11冊),使這一團隊名家輩出,成果累累,為廊坊爭得了榮譽。此外,廊坊市書家全面突擊,相繼出版了個人專集、詩集和書法掛歷、臺歷70余部,十幾萬冊。
“風正好揚帆”,建一所書法小學,將書法隊伍進一步壯大,將“蘭亭精神”進一步發揚的偉大計劃正在廊坊書家的胸中醞釀……
(責 編:劉 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