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淵源

柴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5位,其源流純正,即姜姓。春秋時期,齊文公的兒子公子高之孫以高為氏,其17世孫高柴為孔門弟子。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后代就以柴為姓,世代相傳。據《通志》載:“柴氏,姜姓。齊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為氏。十世孫高柴,仲尼弟子。柴孫舉,又以王父字為柴氏。漢有棘蒲侯柴武。裔孫守禮。五代周太子無子,以守禮子榮為嗣,是為周世宗?!薄缎湛肌份d:“齊大夫食采于柴,因氏?!笨梢哉f,高柴就是柴姓的得姓始祖,這是柴姓的最主要淵源。
不過,這一說法也遭某些歷史學家的質疑,他們認為現存宋代以前的有關姓氏的著述如王符《潛夫論#8226;志氏姓》、應劭《風俗通#8226;姓氏》等書均未提及柴姓。這樣的古老姓氏在戰國至隋唐千余年的姓氏著作中竟然不被提及,讓人疑惑。他們認為“柴”很可能本只作“陳”,只是人們在稱其姓氏時發生音轉,有時讀成了柴,后來在記錄時隨音取字,或作“柴”,或作“陳”,造成了似乎一人兼二姓的情況。這一說法有待商榷,在沒有更進一步的史料出來之前,我們還是認為柴姓出自高柴。
隋朝末年林士弘稱帝失敗,易林為柴;明朝皇帝曾賜元人婁托羅該(柴秉誠)、鐵柱(柴克恭)、恭門蘇爾噶(柴志誠)、拜特穆爾(柴志敬)、遵維布哈(柴永謙)、克穆特穆爾(柴永正)等人柴姓。這些也是柴姓的重要淵源。
自周朝柴舉得姓后,柴姓便開始了漫長的遷徙發展歷程。柴姓的遷徙可分為三個階段,即秦朝以前,秦朝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秦朝以前這一時期,柴姓人的遷徙主要局限于河南省。柴姓發祥于今河南省濮陽市(古衛國都城)和太康高賢鄉,由于衛國內亂,隨祖父高柴遷到今河南大康、杞縣、扶溝、商水一帶。在這一帶發展狀大。秦朝至唐宋這一進期,是柴姓由河南省向全國各地播遷的時期。元明以后這一時期,柴姓向全國各地以及臺灣,東南亞遷徙。
二、郡望堂號
著名的郡望有平陽郡和安陽郡。其中,平陽郡是最早在三國時代由魏國設立的郡級行政區劃,郡治在秦置的平陽縣(故址在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以此為中心,平陽郡包括了今天山西省西南部黃河以東汾河流域的十二個縣,大致與臨汾市轄區相仿。平陽之名此后被長期使用,除隋朝時曾短暫稱臨汾外,基本被各代沿用。安陽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息西縣,領安陽、鳥水二縣。西魏改曰北秦州,后又改曰交州。開皇三年郡廢。十八年改州曰紀州,安陽曰長川。大業初州廢,又廢烏水入焉。

著名的堂號有衍慶堂、清慎堂、萃渙堂、翼慶堂、翼經堂、斯聚堂、世恩堂、學愚堂、強恕堂、敦本堂、務本堂。
三、楹聯典故
龍泉附彩;貂珥殊榮。上聯指柴紹妻平陽公主從夫征戰,所部號“娘子軍”,彰明了柴氏前賢的徽行。下聯指漢高祖時柴武以將軍斬韓信,封棘浦侯。
卻金還友;殺敵勤王。上聯指明代錢塘人柴車,永樂年間以舉人官兵部主事,升兵部侍郎。英宗時,因為官廉潔干練,受命協贊甘肅軍務,曾幾十次上疏,都能指出時弊,后官至兵部尚書。他曾路過廣信,廣信太守是他的老朋友,送他一罐蜜。他打開一看,原來是黃金,便退了回去,又對友人說:“老朋友了解你,你還不了解老朋友??!”下聯指北宋人柴涓,,官鄂州崇陽知縣。靖康初年,金兵圍困京城,欽宗下詔書召天下起兵救援王朝,鄂州各縣還都未行動時,他率領所募集的六百人已經出發了。過淮河以后,蒲圻、嘉魚二縣的兵也趕到了。他率兵先與金人作戰,乘勝追擊十余里。金兵大軍一到,二縣兵都撤退了,他奮戰而死。
娘子軍自成一幟;賢繼母義行兩全。上聯指唐平陽公主從夫征戰,所部號“娘子軍”,威振關中。下聯指明秦閏夫繼室柴氏撫前妻子如己出,長子坐罪當誅,柴氏引己子詣官代死,官感其情,赦長子罪。
四、歷史名人
柴紹:字嗣昌。唐朝臨汾人。高祖(李淵)將第三女平陽公主嫁給他,以功封霍國公。
柴榮:是周太祖郭威的養子,即五代后周世宗,后周皇帝。邢州龍岡(今河北省刑臺西南)人。在位時曾改革弊政,廢佛寺佛像。整頓軍事,獎勵農業生產。先后攻取后蜀的階、成、秦、鳳四州和南唐的江北淮南地區14州。又北攻契丹,重取莫、瀛、易3州,擴大了后周的疆土。為北宋之統一奠定基礎。據《五代史》介紹,柴榮不但能通經史,而且有治才央不后周主后,取秦隴,平淮右,威震夷夏。周時,又大修禮樂,定制度——皆為法于后世。此外,他對傳統儒學的貢獻也較大。
柴車:字叔輿,明浙江錢塘縣(今屬杭州市)人。宣德初,謠傳湘藩將有變亂發生,一時長江沿岸人心惶惶,局勢不穩。明宣宗下詔,“沿江諸郡擇賢守”。柴車以賢出知湖廣岳州府(今湖南岳陽市)。蒞任之初,他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岳州城防,以備不測。同時他還經常若無其事地出入民間,表現出一種臨危不懼而又能化險為夷的英雄氣概,使當地民心迅速安定下來。岳州地處洞庭湖與長江交匯之處,來往的官船商旅絡繹不絕。由于江湖之險,官船來往,需要役使民夫挽船拉纖,以出湖中險灘之處。通常官府役民“多或致千百人”。每當官船晚上至時,官府臨時召人拉纖,人們皆不愿前往,公家私人深以為弊。為此,柴車采取如下措施:從每三丁以上之家選出一丁,分別納入兩種編制,一種是以每五十丁為一組,記他們的名字于小牌之上,由總甲領之;另一種則以每一百丁為一組,記他們的名字于大牌之上,由百長領之。官府視所需役丁之多寡而取大牌或小牌。從此每當牌子頒下,丁夫“皆來集,無后者。民得番休,皆便之?!辈褴囉殖S诠轮荆蛞暡飚數貙W校,給諸生講學,培養人才;或登上蜿蜒的田埂,了解農作物生長的情況,不斷地在百姓中勸課農桑,“賞勤而戒惰”。在岳州三載,政績卓越,“郡大治”。
柴禹錫:字元圭,一作玄圭,大名人。少時一心問學。事太宗,官至樞密副使,知政事,出之滄州,在任勤于政治。后授鎮軍節使,知涇貝陜三州,俱有惠績。景德元年卒。(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