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完庭院,簡單用罷晚餐,已是傍晚時分。一個人來到茶亭,蒲團趺坐,茶盞默對,靜靜享受著山居的這份寧靜與安詳。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群峰無語,隱沒在淡然暮色里,清凈而莊嚴。風從溪谷山林間吹來,夾帶著草木花香和絲絲涼爽,暢人心懷。
走出茶亭,星月滿天,想著該飲一壺茶了。
山中飲茶很粗放,或烹或點,或煮或煎,或者直接沸水沖瀹,一般都用粗瓷茶碗,既解渴,又省心,而且節儉。
茶品是我親自挑選的,有普通“粗茶”,也有上好“細茶”。“細茶”用來供佛待客, “粗茶”自己品飲。茶品以綠茶為主,也適量搭配一些烏龍茶、紅茶、花茶、普洱茶等,以便招待往來僧眾及茶友。山居飲茶,不僅能滌煩解渴,除睡清神,也對身心健康有益,飲茶后無論坐禪或者繞佛,都很適宜。
今晚品飲的這一款“黑美人”,屬于花茶類。茶坯用云貴一帶大葉種綠茶,害花用茉莉,香深味濃,是地地道道的“粗茶”,很適宜山居飲用。據賣茶人介紹,這款茶是他們家的“寶貝”,因為干茶顏色偏黑,戲稱“黑牡丹”。我嫌這名字不雅,改稱“黑美人”,這樣稱呼似乎更符合這款茶的品質特性。
夜晚很靜,只有陣陣風聲和念佛機傳來的聲聲佛唱。佛堂一側是茶室,是我平常飲茶修習的地方。茶室不大,不足十平方米,山泥抹墻,蘆席鋪地,略顯寒儉。日本茶道宗匠千利休在《南方錄》中說:“小草庵里的茶道,首先要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華的房宅,美味的食品,那是俗世之舉。家不漏雨、食無饑苦便足矣。”這是真正的茶道修習心得之語。
茶室南北向,靠墻一尊水缸,是用來存貯山泉水的;窗下一扇舊門板,權做茶臺。至于茶洗、茶刷、茶巾、茶斗等,都用山中原有器物,因陋就簡,于道相宜。
因為獨飲,我決定用蓋碗沖泡今晚的這一款“黑美人”茶。
水開,備茶。
“黑美人”的葉子長而且大,很粗硬,干茶呈墨綠色,望上去黑黝黝的。茶葉貯放在“茶斗”中,方便抓取。所謂“茶斗”,其實是山民遺留下來的舊物,木質,斗形,通高10公分,口沿闊約20公分,原本是用來存放雜物的,稍稍清理后,就是一件很好的茶器了。依次溫燙蓋甌、茶盞畢,先將茶葉抓入茶甌,投茶量約六分。第一水洗茶,接著沖二水,約10秒,就可以開湯品飲了。“黑美人”滋味厚重,出湯要快,一般控制在10秒~30秒,最后一水可以延長至45秒。用蓋甌沖泡“黑美人”茶,可以沖至六水甚至七水,很耐沖泡。
第一盞茶湯供養諸佛菩薩,第二盞茶湯奉給遠方師友,第三盞茶湯自飲。茶湯入口,堅定沉著,有著云貴高原茶葉特有的厚重滋味。香氣觸鼻,細細的茉莉毫香下,是大葉種綠茶特有的蕭疏氣息。茶湯橙黃色,稍重濁。葉底卻很柔軟,多為芽葉,間有老葉、斷葉及茶梗,色澤翠綠,觸手柔軟細膩,不復以往的粗黑堅硬了。
六水畢,解渴提神,通暢無比。此時細細回味,但覺喉間甘潤,舌底泉涌,歡喜無比。放下茶盞,我忽然想:就茶葉品質而論,今晚的這款“黑美人”自然不能和臺灣“東方美人”相比,一個是宮廷貴婦,一個是山野村姑,身價迥然不同。然而就其解渴滌煩、體悟茶道這兩方面來說,大概沒有太多差別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可見塵世間的所有原本只是一個“空相”,緣聚而生,緣盡還滅,總成夢幻泡影,水月空華。譬如飲茶,湯色、香氣、滋味、氣韻稱作“茶湯四相”,我們平常飲茶,都沉浸在茶湯“四相”中而妄生分別執著之心,迷誤終生。真的會飲茶了,就應該在無分別執著處領悟,在平常滋味中體會,此時無粗茶、細茶之分,無我人茶湯之別,一如《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所說的:“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能如此,距離悟道不遠矣。
僧人問資福如寶禪師: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日:飯后三碗茶。
全坦問雪峰義存禪師:平田淺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主?師喚全坦,坦應諾,師日:吃茶去。
這些都是古人吃茶的公案,順手拈來兩則,以供茶后仔細參究。夜已經很深了,夜霧透過紙窗,彌漫在小小茶室里,使人身心清涼。茶香仍在,茶湯的甘香滋味仍在,飲茶人的心又在何處呢?
風聲沉寂,念佛機傳來聲聲佛唱,親切而慈悲。
我合掌而起,緩步走出茶室。
繞佛的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