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這里曾經有茶
茶館,是人們飲茶場所的泛稱,反過來說,人們飲茶場所絕不限于茶館。六朝時期,江南刮起品茗清談之風,當時有一種既可供人們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地方稱茶寮。飲茶之風盛行到唐代,有文字記載“城市多開有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可見當時已出現煎茶出賣的店鋪。宋代茶館多稱茶坊,也有稱茶肆、茶樓的,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汴梁城就有茶坊中飲茶的畫面。元代稱茶館為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館大發展,并出現了茶館之稱,亦即,茶館這個名稱直到明代才見于文獻記載。
茶亭——歇腳與飲茶解渴的地方
古時,通往郊縣的荒野路上,每隔5~10里均在路旁設茶亭,以供過往客人歇腳與解渴。
茶亭,原在福州南門外洗馬橋以南的田野的路旁,是從城區通往臺江區的必經之路。如今福州從南門兜至洋頭口這條茶亭街,古時是一大片水田,種植水稻,而在田間建一茶亭,以方便過往旅客和耕耘農友歇腳和解渴。據說,當時有一對亭聯是:“山好好,水好好,開口一笑無煩惱;來匆匆,去匆匆,飲茶幾杯各西東。”
隨著交通的發展,田間水浦和道路之間修筑起了多座橋梁,包括茶亭橋、福德橋、六柱橋、板橋等。各座橋頭多開設茶館,以后這條茶亭街上茶肆林立,逐漸成了街市,東側有“一團軒”、“第一亭”,西有“茗一春”等茶館,尤其是“一團軒”最著名,系河上茶肆,有300~400平方米,3面開窗,空氣流通,設100余座位。清時,里人何元浩立有“樂善好施”牌坊。到了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年~公元1862年),建一茶亭庵,內有戲臺,楊雪滄撰兩幅楹聯。其一:“南北兩途往來憑解渴;古今一樣善惡看收場。”其二:“甲歌丁舞且下十石酒;南來北往迨中一杯茶。”
茶莊——小憩與品茶賣茶的店鋪
古時福州賣茶的店鋪多稱店莊。既古老又著名的福州茶莊非“太和堂茶莊”和“良友茶莊”莫屬。
“太和堂茶莊”始建于清·成豐年間(公元1851年~公元1862年),距今已有近160年歷史。茶莊店堂是典型的福州兩進古民居格式,臨街店面不足30平方米,但懸掛的巨幅旗幡“太和堂茶莊”,在上世紀30年代的街道上十分顯眼。茶莊內的擺設頗為講究,柜臺由楠木制成,柜面以大理石鑲嵌,櫥架上陳列著大錫罐,并題有采茶詩歌。店鋪北側豎有“武夷巖茶”牌匾,南面墻上掛著十八羅漢圖,配有對聯“德大自在,敬者歸來”,掛圖下擺放桌椅,供客人小憩、閑談與品茶。
“良友茶莊”由程信祺親自創辦于20世紀20年代,在那個年代是福州首屈一指的大茶莊。民國十二年(1923年),程信祺在蒼霞洲白龍庵8號與人合股開辦“雙興隆”茶行,該行不多時就轉為程信祺獨辦的“程興隆”茶行。為了提高茶莊知名度。除了裝修門面之外,定出牌號也是首要之事。程信祺通過福州商會邀請當時國民黨閩浙監察使署主任陳肇英題寫招牌“良友茶莊”,這“良友”兩字又是福建省政府秘書處秘書張子仲替茶莊撰寫的對聯上下聯句的首字,聯曰:“良種芬香揚陸羽,友懷澹宕暢盧同。”要人名人為茶莊題名作聯一事成了福州一大新聞,名噪榕城。良友茶莊一舉成名,如今良友茶莊的招牌,時至今日,仍然閃爍著“老字號”的璀璨金光!
良友茶莊自古就在茶莊內設有茶桌,請顧客在此小憩品茶,顧客多于品嘗后決定購買哪一種茶、買多少。
茶崗——牛飲與純粹解渴的攤位
福州種茶、制茶歷史悠久,喝茶、飲茶、品茶和敬茶的歷史也非常悠久,在這方面自古就貫穿著極其可貴的中國茶德的主線,而最顯著也最受人贊頌的是施茶行動。施茶屬慈善性質范疇,施主出錢蓋亭設崗,雇人燒茶施舍,頗得人心。
古時夏季,在福建城鎮,還常見每隔一定距離的街道,在靠近非機動車道的行人道旁,擺設一個免費茶崗,無人看管。供過往行人自己動手喝茶解渴。
街道無人看管免費敬茶茶崗構造簡潔,一般高2米,寬、厚各60~70厘米,杉木結構,下半部約1米高部分用木板條構成,內置大茶缸,上半部中空,周圍只有4根木柱。上覆以向外傾斜的木板遮雨,背面有一橫板構成架子,便于安放鴨嘴狀竹勺。四面皆空,均可取勺舀茶水喝飲。在茶崗的正面常寫有“某某單位或某某人置”的字樣。
福州的茶攤和茶崗均是施茶性質的,來此飲茶的人均是來去匆匆,并且多是站著“牛飲”一陣。
評話館——飲茶與聽講評話的場所
據考證,福州的講書場是由茶館發展而來的。古時,福州人多在茶攤和茶館中休閑聊天。后來評話先生便在其中講起評話來,茶客隨意給些錢,雙方高興,茶客越來越多,以后發展為評話館老板出資雇評話先生講評話,并向聽眾收茶錢。從此,評話館就在福州立足。并成為福州人飲茶與聽講評話的好場所。
在評話館里,邊飲茶邊聽評話,是早期福州人一種很難得的享受,聽從日增。尤其是一些評話先生善于講長書,如謝金生,他講《隋唐演義》,可連續講20幾場,評話迷們不得不天天光顧,評話館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后來的唐彰文先生講《三國演義》,竟長達2個月連續講,轟動評話界。
古時福州的戲園,在前座也設有茶座,有錢人亦可邊飲茶邊看演出。據說戲園是由菜館發展而成。古時菜館老板為了招攬食客,在菜館里搭個小戲臺,讓食客邊飲酒品肴邊欣賞戲劇,此舉成效顯著,凡設有戲臺的菜館都生意興隆,于是不推自廣,各家菜館紛紛效仿。
今生——何處去“尋茶”
第一站:音韻茶香
茶人飲茶時伴以音樂,無疑是一種高雅的精神享受。不僅能更好地品飲出茶中滋味,更有益于體味中華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幽邃神韻。
這一站我們來到一家沿街而立的私人茶居,茶居的女主人是一個玩音響玩音樂的茶人。走進茶居,第一眼就看到茶柜上各種年份各式包裝的普洱茶餅,主人自豪地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她早年在云南生活工作的那段時間里的戰利品。說話間,主人把我們帶進用珠簾隔開的里間,這里真是一個茶與音樂的世界,書架上擺放的是《音樂圣經》、《世界名曲欣賞》等書籍,CD柜上陳列著數百張純音樂唱片,還有一套華麗的音響設備,悠揚的樂曲如茶水般緩緩地流淌著。
茶居主人很大方。收藏的普洱茶隨我們喝,她說,賞樂時有曲高和寡之說,品茶也是難得遇到知音的。她覺得從喜歡音樂幾十年過渡到喜歡喝茶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為音樂和茶都是可以帶給人精神富足的享受,音樂能讓她靜下心來喝茶,而喝茶能升華音樂的情境,兩者相得益彰。
評點:飲茶時聽音樂,能益茶德,能發茶性,能啟人幽思。清幽的環境,古雅的音樂,都與茶文化的雅趣相符合,茶與音樂相得益彰,使通常的煎水煮茗達到了精神品飲和藝術享受的境界。
鋼琴、薩克斯、小提琴甚至輕音樂、流行音樂等也可以入茶。品茗藝術是一門開放型藝術,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應該兼收并蓄,中西匯通,而不必只拘泥于古法。
第二站:良茶美景
易安居掩映于山水之間,坐落于福州西湖的古堞斜陽景點。它集山水之靈性、樹木之靜謐、四季之佳境、歷史之深邃于一身,是喝茶休閑的清雅之地。
易安居恰似一座古典的建筑庭院,木制的亭臺樓閣仿佛讓時間倒退幾百年,使人們一下子猶如走進時光的隧道與久遠的年代。而居室內精致雅觀的桌椅壁柜,又融入了現代設計的舒適,契合了人們對家居生活的要求。
易安居古堞斜陽茶道會所的前身是上世紀80年代所建的仿古建筑。茶館主人租下之后,在維持景點總體風貌的前提下,開始對其進行全面的修繕及維護性開發。而今的古堞斜陽,布局匠心巧思,空間靈動清幽。整個茶館與自然景致完美而融合地結合,幽幽阡陌,茂林修竹,碧波數頃,美不勝收。
來易安居喝茶的人可以在幽香四溢、茶禪合一的環境中回歸寧靜。西湖及周邊區域為自古人文薈萃之地,古堞斜陽為西湖名勝,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湖光瀲滟的映襯下,易安居宛如一顆光彩內斂的明珠,在夕陽斜照中折射出一道寧靜的光彩。
評點:其實,賞景與喝茶一脈相承。好茶養人心肺,發人才思;好景悅人耳目,凈化心靈。品好茶,賞美景,自古就是陶冶情操的人生樂事。
第三站:禪茶一味
這是一處禪味十足的茶莊。進門“隆泰昌”三個燙金大字,是由涌泉寺普法方丈親筆提寫的,莊內的陳設擺放大部分是沿用寺院的古樸風格,竹制的燈具、青石鋪就的地板、古色古香的木柜,還有那四處彌漫的淡淡的檀香味道。只要站在這屋子里,躁動的心情就會一點點沉淀下來。
茶莊莊主愛好收藏佛像、佛器。我們隨莊主繞到茶莊后臺,緊靠著格子木窗的長方桌上擺放著一尊景泰藍的釋加牟尼像,莊主說,這尊佛像是朋友從西藏運過來的,推斷年代大概是清中末期的器物,算是重量級的鎮店之寶了。為了這尊佛像。莊主特意從德化購來一對漂亮的豬油白瓷器的童男童女像,列于佛像的左右兩側。
更多的佛器是放在莊主私人茶室的案臺上,走進房間,莊主祭起一段檀香放入香爐,滿屋子的香瞬間濃郁了許多。案臺的正中間是一尊藏傳的銅胎掐絲琺瑯彩的普賢像,兩旁分別供著一尊明式的白瓷觀音像,普賢像的前面與觀音像的間隙中還擺放著一些小型佛器,有摩尼寶瓶、孔雀扇、銅香爐等。房間四面的壁閣上,收藏著莊主的普洱老茶餅,不同年份的、不同產地的,還有不同式樣的,看得出莊主對茶的癡迷和用心。
走了一圈,該坐下來品品這禪茶一味了。有意思的是,茶在手里,心已如止水了。
評點:茶清靜純潔的品質內涵與妙香流溢的佛法禪機相映生輝,茶的自然屬性被賦予人文的理想之中,成為“修身養性,開慧益智”的禪茶之道。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物世界。茶禪一味,意指禪味與茶味是同一種興味,茶與禪的相通之處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和升華。
第四站:玩石品茗
這是一家精致的文化沙龍,主人取其名為“納珎閣”。主人愛好收藏壽山石,也好品茗,“納珎閣”的開設,正是為了以茶聚友、以石恰情。他說,講究喝茶的人已有不少,而玩石的人也越來越多,品茗玩石已逐漸成為茶友修身養性的好方式了。
“納珎閣”主人泡上一壺上好的茶,然后從玻璃櫥柜中取出幾塊雕工細致的壽山石供我們賞玩。在他看來,品茶玩石并不是為了附庸風雅,而是為了體驗其中的味道,享受與朋友斗茶論石的樂趣。
在一番玩石品茗后,我覺得,壽山石的細膩柔潤是通過人的觸覺來感知,而茶的細膩柔潤是通過人的內心來體會的,賞石喝茶的過程在不經意間讓人有了身心合一的絕妙境界。
評點:好茶生石上,茶與石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茶有茶德,石有石德。茶以靈山秀水為宅,明月清風為伴,茶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而石體堅貞,不以柔媚取人,石性沉靜,不隨波逐流,頗有君子氣節。茶道與石道,貼合得自然、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