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半生,養成了喝茶的習慣,不過那都不用自己掏腰包買,起名叫“保健茶”,其實都是出口的一級茉莉花茶。這么多年,我一直不講究什么“茶道”,航海時,喝公家的茶,一天茶杯不離手,趕上天熱,我也會湊熱鬧與水手們喝大碗茶,濃點淡點冷的熱的都無所謂。據說文人喝茶好品茶,但怎么個品法,也從沒有去深究。
直到告老還鄉,才發現茶早已成為大眾飲品了,而且形成一種茶文化,這才感到自己航海闖蕩世界,倒真是孤陋寡聞了。
航海是個特殊的職業,由于船上缺少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容易發生各種維生素缺乏癥,經常飲茶則是補充人體所需維生素的最好辦法。茶葉中的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酸、煙酸、維生素C、維生素P、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K等,這些維生素對人體的新陳代謝發揮著特有的生物效應。適當飲茶,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滿足人體對多種維生素的需要。
茶,本屬自然之物。一杯清茶,進口,細細品味到入腹,人就有了神氣,就如一棵久旱逢甘霖的秧苗,轉眼間就挺直了葉脈。喝茶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不渴時很少找白水喝,但要端起茶杯,立即就有想喝的欲望。
忙里偷閑,邊品茶邊翻翻閑書,才略知這茶還真有點“道”,蘇東坡曾贊茶:“茶筍盡禪味,松杉皆清香。”宋代詩人杜小山的《寒食》對茶更是有獨到的見解:“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紅樓夢》一書中妙玉小尼言稱:“豈不聞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驢了。”看來當年曹雪芹老先生早以給喝茶多少下了定義,正應了我輩工薪階層只能品、不能豪飲的心理。近日到承德避暑山莊,品過云南茶莊的四種茶,有的香,有的微苦,有的回味無窮,真是各有特色,才知茶真是有“道”。
兒時在東北鄉下,最早一次喝茶還記憶猶新。那是1963年的六一兒童節,老師帶我們這些“三好學生”進城去參觀遼沈戰役紀念館,在火車站為我們每人買了一杯茶,由于是第一次嘗到茶的滋味,實在是不習慣。直到我1976年上船當海員,才與茶結下不可分割的緣分。
飲茶,真可謂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賞,各人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所定,無論是高級龍井、毛尖、茉莉花、鄉下人喝的紅茶,還是山民喝的未經炮制的山茶,從消乏解渴這個意義上講是一樣的。不過航海人飲茶的確有益于身心健康,拋家別子,誰都希望自己有個好體魄。
航海是一種孤獨寂寞的職業,飲茶,則是一種寧靜淡泊的藝術,我輩海員飲茶雖然不與紅樓那些大家閨秀飲茶同道,但也講究一個品位與意趣。閑來無事,一杯清茶在手,心中就少了許多煩惱。月上船頭,一杯濃茶入口,思鄉之情就會油然而生。工作之余小飲,一身疲憊一掃而光。開會學習飲茶,可提神可集中精力。殘茶剩水,可澆花肥土,美化盆中土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茫茫大海上,杯不離手,也淡泊了許多名利,人也活得瀟灑,活得開心自在。飲茶也使得航海人明目,永不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