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边@句民諺,道出了茶與百姓的密切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豐富的茶俗文化。福建是茶鄉(xiāng),福建人離不開茶,客一進門即泡茶。從福建茶文化的發(fā)源地閩北民間開始,內(nèi)容豐富的八閩茶俗散落在閩江流域的各個地方,構(gòu)成了一幅絢爛多彩的福建茶俗風情圖。
東平茶燈戲
東平鎮(zhèn)鳳頭村的白茶園,如一個巨大的田螺靜臥在村旁,碧綠茶畦螺紋般旋向天際。時值春茶采摘時節(jié),背簍戴笠的采茶姑娘疏疏朗朗點綴其間,為山頂正在上演的茶燈戲布上了活幻的道具。兩株綠竹搭拱,一條橫幅中跨,高天遠山為幕,茶畦間空作臺,幾聲鑼鼓,七八個濃裝艷抹的村人提著茶燈從茶叢中裊裊娜娜而出,在暫時趕到的觀眾面前亮個相,鼓樂休止,只余一縷笛音從遠處飄來,絲絲鉆進觀眾的耳里,掏得人將醉將醒。突然,鼓點密集,萬馬奔騰,踏得人洶涌澎湃之際,一記鑼響,鼓歇舞起,歌亦起,茶燈戲就在這茶叢中飄來蕩去,戲中有故事,歌中有悲歡,俗中藏雅,雅中蘊俗,彩燈隨人走,歌舞隨樂揚。
女唱:“三月采茶是清明,昭君娘娘去和番……”
男和:“四月采茶楊柳長,似下三關(guān)楊六郎……”
韻律出自茶農(nóng)之口,質(zhì)樸自然,如未曾發(fā)酵的政和白茶般清甜純爽。據(jù)老藝人說,采茶戲源于江西贛南的九龍山。明末清初,九龍山流行茶歌、燈舞和花鼓,茶農(nóng)們每逢迎神賽會或歡慶豐收,載歌載舞,通宵達旦。以后,在茶歌、燈舞和花鼓的基礎(chǔ)上,吸收東河腔和徽劇的表演藝術(shù),逐漸形成一種小戲。初期戲曲內(nèi)容多表現(xiàn)民間生活,一般只有三五個角色。清末以后采茶戲發(fā)展迅速,戲班遍布各地。東平茶燈戲班也是那時成立的?!拔母铩敝性粧呷霘v史垃圾堆,改革開放后又重新拾起。一年一度的茶燈戲,是春茶開采的第一天由茶農(nóng)自導自唱的祭茶儀式。在政和民間傳承下來的與茶事有關(guān)的還有楊源鄉(xiāng)的“新娘茶”和二五區(qū)的“醒眠茶”,加上東平鎮(zhèn)的“茶燈戲”,可謂三足鼎立。
茶亭文化
客家有一描繪他們居住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諺語云:“七山一水一分田,還有一分是道亭”。這里所說的“道亭”就是“茶亭”,亦稱為“涼亭”或“路亭”。茶亭是行人歇腳、飲茶、遮陽、避雨的亭子,其功能決定了它的建筑風格:粗獷而質(zhì)樸。盡管客家“茶亭”簡單質(zhì)樸,沒有什么觀賞價值,然而,它非常實用,為民眾帶來福祉。
客家茶亭一般建在通衢大道上,有一些建在少有人煙的崗嶺上或建于嚴峻的峰巔上,通常5~10里設(shè)置一亭。在閩西客家居住地的茶亭多到無法統(tǒng)計,僅民國時期的《武平縣志》卷11《交通志·路亭》記載,武平境內(nèi)有64座。實際路邊由客家人自己搭建的“小茶亭”更是不計其數(shù)。真是“一重山背一叢人,條條山路有茶亭”。
客家的茶亭必然有茶讓趕路人解渴,供茶日期為每年農(nóng)歷的四月初八至八月十五,約4個月。供應茶水的情況有兩種:一是無人看亭的,在亭內(nèi)的石凳上放一用杉木做的圓形木桶,每桶可容一擔茶水,由附近的村舍的農(nóng)民在家中煎好茶水,然后挑到亭里,倒入茶桶內(nèi)。另一類是為有錢人設(shè)的,即用沸水泡茶供應,故需收費,并且備有糕餅糖果和時令水果、香煙等,但不以賺錢為宗旨。
廊橋茶文化
福建多山,峽谷、河流和溪澗不可勝數(shù),所以橋梁特別多。福建人自古就鑿石伐木建橋,由于福建沿海的山區(qū),下雨天多,山雨說來就來,聰明的福建人就在原有修建橋梁的基礎(chǔ)上,設(shè)計修建起一些附屬物,成為另一種橋梁風情——廊橋。福建人非常形象地稱它為“風雨橋”。廊橋?qū)嵱糜置烙^,成為福建山區(qū)尤其是在客家人居住地區(qū)的旅游景點,而在這古老的廊橋中蘊藏著許多福建人民特有的廊橋茶文化。廊橋大木桶茶文化
由于凡建有廊橋的地方,總是每天有較多人來往的地方。所以在一些地方的廊橋上無償供應茶水。這可以松溪“燒茶橋”為代表。
在閩北松溪有一座廊橋,茶水常年不斷,供田間勞動生產(chǎn)的農(nóng)民和路過的行人解渴,所以當?shù)剞r(nóng)民又把這一厝橋稱為“燒茶橋”。在松溪燒茶橋附近有下蓬、潘源和溪邊3個自然村,約240多戶人家。他們主動輪流到這里燒茶。每天輪流一戶,周而復始。輪到燒茶的農(nóng)戶,主動輪流到這里燒茶。先挑水洗刷燒開水的鐵鍋、裝茶水的木桶和喝茶用的竹勺,再挑滿一大鍋水,生火燒柴;待水滾后。再把茶葉平分在旁邊的兩個大木桶中,并沖泡上滾水。兩桶茶水燒好也已到中午了,上橋喝茶的人們也陸陸續(xù)續(xù)地到來,他們邊歇腳邊喝茶邊談?wù)撝沂?、國事、天下事,在釅釅茶香里品味著他們的人生?/p>
去過“燒茶橋”的人都知道,無論刮風下雨還是農(nóng)忙時節(jié),“燒茶橋”的茶水都是不間斷的,并且是免費供應的。據(jù)當?shù)乩先私榻B,松溪“燒茶橋”已有200~300年的歷史了。
廊橋大瓷茶壺文化
位于福建山區(qū)的多彩多姿的廊橋,有一些廊橋中的房屋住有人家,他們通常就在廊橋上來一間小店鋪,門前擺一張八仙桌,供應大眾化的茶水和茶配。
通常在廊橋上供應的茶水是用中等茶葉放在圓筒形的大瓷壺中泡成的。大瓷壺一般高20厘米,直徑12厘米,白色,畫有吉祥的人物花鳥或山水蟲魚等。沖泡后放置在用稻草或棉絮制成的保溫桶(茶壽)中,再蓋上保溫蓋。買茶喝的人隨要隨有,店主即用飯碗或大瓷杯倒茶送上。
盡管茶水的品質(zhì)屬于中等,算不了品茶,但可以解渴。過往的商人和農(nóng)民均疲勞加口渴,所以總是喝得津津有味。有時還會要一兩種諸如炒花生、炒大豆之類的大眾化茶配。喝茶的人在這個時候歇腳聊天,談?wù)劶议L里短,琢磨著自個兒的日子。
廊橋祭祀茶神文化
福建多數(shù)廊橋的顯著位子大多設(shè)有神龕,祭祀觀音、臨水夫人、真武大帝、門神、財神或茶神。在福安通往壽寧的古道上有一座廊橋叫做“真武廊橋”值得一談。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福安社口鎮(zhèn)坦洋村茶農(nóng)胡成德培育出一種茶樹稱為“坦洋菜茶”,一年可以從“清明”直到“白露”,采茶3次。這么好的茶一傳十,十傳百,以坦洋為中心的十里八鄉(xiāng)茶農(nóng)迅速地都種起來。茶農(nóng)出門銷售茶葉,然后換回白銀經(jīng)過廊橋回到家里,這就是當?shù)厝怂f的“烏換白”的典故。
廊橋建成以后常常毀于山洪或火災,屢建屢毀,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武舉人施光凌再建時,請來了真武大帝坐鎮(zhèn),從此再不遭受水火劫難了。人們把真武大帝奉為百姓和茶葉的保護神,不但把廊橋稱為“真武橋”,而且每逢茶市開市,或農(nóng)歷三月三、五月五,茶農(nóng)們早早地就從四面八方會集到“真武橋”進行禮拜祭祀,祈求廊橋平安,禱告茶鄉(xiāng)興旺。
畬族的祭葬茶俗
福建有一個少數(shù)民族稱為畬族,畬族歷史悠久,保留著本民族的語言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服飾、婚嫁、祭祀、節(jié)慶、茶飲等生活習俗。畬鄉(xiāng)以茶葉為特產(chǎn),極重茶飲,以茶會友,蔚成茶俗。
畬族的送終、祭祀茶文化非常豐富,以茶送終的習俗也很普遍。畬族同胞把茶視為至神至圣的東西。幾乎人一生的生、老、病、死無不涉及到茶。畬族老人病逝,經(jīng)過沐浴、更衣、停尸于后廳,舉行向遺體告別儀式時,一般逝者右手要拿一條茶的枝條,以供它歸陰府時開路用。傳說茶枝是“神農(nóng)的化身”。據(jù)傳,茶枝一拂,就能驅(qū)散妖魔,把黑暗變成光明,讓逝者能迅速通過陰府歸途,從而達到早日“轉(zhuǎn)生”的目的。生活在茶區(qū)的畬族同胞,逝者出殯之日,送殯的婦人返回時,還必須折一茶枝帶回,以示吉祥、長青。
親屬為逝者做墳墓時,通常還把茶葉與銅錢、大米、小麥、稻稈、燈蕊“七寶”埋到墓基底下,以寓意地能生財。風水先生當棺木進入墓穴時,還會將茶葉、大麥、大豆、谷子、芝麻等“五谷”以及竹釘、錢幣等撒在紅地氈上,讓亡人家屬撿起,收集在袋內(nèi),掛于樓倉長期保存,以求日后添丁發(fā)財,五谷豐登。
以上這些古老的有關(guān)茶的習俗,雖然帶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重茶如神”,并借茶寄托生者對死者的哀思與祈禱,也說明了茶的功用已深入到畬族同胞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