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出門,偶然回頭,突然發現門上的春聯上聯“千門萬戶曈曈日”的“曈曈”兩個字錯了。“曈曈日”在我的門上變成了“瞳瞳日”。我大吃一驚,繼而憤怒起來。看來,錯別字問題已經到了新年的門上。
這幅春聯是我大年二十九的下午在王府井北京百貨大樓一層花20塊錢買的。當時,攤上對聯只有三種,除了“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外,還有兩種,但是非常的俗不可耐。于是,我就買了這一幅。畢竟這是王安石的詩句。 現在看來,無論前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還是后兩句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按照春聯對聯對仗工整的漢語的要求,它們都不是合格的對聯。雖然我們在全國新年的大街小巷里,經常看到它們。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宋朝大詩人王安石的著名詩作《元日》。這首詩是寫當時中國人大年初一過大年的歡樂景象。當然,也包含了王安石這位改革家除舊布新的政治理想。這首詩不一定是王安石最好的詩,卻是王安石最著名的詩篇。因為每到春節,各種關于春節關于春聯的文章總要涉及到這首詩。
“千門萬戶曈曈日”是說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大地上的千家萬戶。所謂“曈曈”是書面文言用語,是表示日出時光亮的樣子,是寫早晨的太陽光明燦爛。所謂“瞳瞳”根本就沒有這個詞,“瞳”是指眼睛的瞳孔。
過去新年對聯都是手寫,一般是街上的“知識分子”,主要是中小學教師。大家常常在學校或者春聯寫手的家里,排隊等拿春聯。不少有文化的人也自己編自己寫。近十幾年來,對聯日益成為印刷品。但是,春聯的豐富性和文化內涵不斷降低,雷同是最突出的問題。春聯的原創性幾乎消失。這實際上是新春對聯的危機。
春聯出現錯別字,過去沒有見到,現在出現了,竟然在自己的門上。“瞳瞳日”是印刷品,應該出現在千家萬戶的新春的門上,而且是大門上(這是寬聯)。真是一錯千萬錯。我們今天竟然連這樣一個寫了近千年的名句也會寫錯,不能不讓人感慨。如果在過去,寫對聯的人出現這樣的常識性錯誤,必然羞愧得無法過年。
“曈”雖然在電腦的漢語字庫里沒有,但是,在網上的王安石的詩句中,還是可以查到這個字的正確用法的。用“瞳”明顯的不對。一個是明亮的太陽,一個是瞳孔,他們一點不搭界。
在網上,查“千門萬戶曈曈日”,就會發現“瞳瞳日”使用者眾多,而且還有使用“童童”的。“曈”被任意篡改蹂躪,卻還道貌岸然地出現在千家萬戶的大門上。真是可憐我們的漢語,可憐王安石的“千門萬戶曈曈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