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要說的“發”并非頭頂之毛發,而是古今閩南僑鄉奇特有趣的崇發現象。盡管這樣那樣的詞典中數十個帶有“發”字的詞組有不少是貶義的,但是閩南人俗信“發”是個吉祥字眼。 而討口彩、圖吉利,盼望萬事順心如意習慣用“發”,則是閩南僑鄉的一種傳統民風。特別是“發”與“8”劃上等號的當今,變得更加炙手可熱,人見人愛。

閩南人小孩出生后,取名時喜歡把“發”字嵌進去,當地人名中出現“發”字特別多,如添發、進發、建發、茂發、順發、來發……,如果您在人群熙熙攘攘的街市大呼“阿發”,循聲回望者定然不少。僅次于人名的,使用“發”字頻率較高的當推商家的店號。而最有共性的是新開張的店鋪,都要貼一張寫有“開張駿發”的紅紙橫披,寄寓發家致富、發大利市、事業發達,比起北方人過年時倒貼“福”字絲毫不遜色。民間新建房屋,在上大梁時要擇吉日良辰,兩位建筑師要用兩條長各1丈2尺的大紅綢布系于大梁兩端,一齊提上擱放屋脊墻頭,這時有個不容忽視的禮俗,就是師傅要領著眾人大聲誦念吉語:“晉啊,發啊!”就連葬禮的一些儀式(如收斂、安葬等)也不例外,說是誦此吉語可以祈求晉升、發財的機會。好話人人聽著感到耳順心悅,這也是崇發風俗千百年來在閩南民間沿傳不衰之緣故。
每逢婚喜吉慶和傳統節日,每家每戶都要用面粉、米漿加食糖蒸制一種東西。這種食品也叫“發粿”,上面印有醒目的紅雙喜或者帶紅的圖紋,就像節慶時報紙上套紅一樣莊重。在閩南人看來,吃了發粿就會大吉大發。有一首年粿歌生動地唱出了發粿的含義:“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菜頭粿(蘿卜粿)吃點心。”發粿是閩南人過年最必不可少的年粿,發粿要發得好才會發財。閩南人認為蒸發粿時,都會有“年糕神”看護,而發粿蒸得好不好,關系著來年一年“發”與“不發”。為了防止“雜音”影響發粿在蒸制過程中發得不好,家庭主婦們在蒸制發粿時總是千方百計把家中的小孩支使開,嚴禁小孩們在灶臺旁問這問那,更禁忌說出不吉利的話,以免“年糕神”發怒,使發粿蒸制功虧一簣,不但未來一年運勢“發不起來”,又沒口福,所以蒸發粿是過年前一件嚴肅認真的大事。主婦們在揭開蒸籠蓋時,心情總是忐忑不安,待見發粿大膨脹,裂開幾道縫,這便是發得好的象征。家中的主婦會高興得撫掌大叫:“發了!發了!”然后,取一小撮染紅的米粒撒在發粿之上,讓這籠年節吉祥物更加完美。
每年的中秋節,寓意吉祥的發餅也是閩南人必購的節日餅食。這種用來供月的發餅簡簡單單,乃用面粉和食糖發酵制成,上面撒有一些炒熟的芝麻仁,再用紅色食用染料書寫“歡度中秋”“發大吉祥”之類吉語。它看似平凡無奇,也沒有高級餡料的月餅那么好吃,但是閩南人認為發餅“意好比味好”,“只有發餅才是正宗的中秋月餅”。
除夕之夜,閩南人家家戶戶圍爐聚餐,豐盛的酒席上往往少不了寓意“發”字的菜肴,如豆腐發菜,取其“多富發財”。豆芽菜、韭菜在當地有“升發”的象征,在每家每戶的年夜飯桌上幾乎都有它們的“倩影”。過年的時候,閩南人尤重說吉語討口彩。1972年,我剛參加工作那年的春節,放假回家時,祖母明知我已經領了工資,她老人家為了討口彩,明知故問:“工資發了嗎?”當她聽到我說“發了”,高興地一連叨念著好幾個“發了就好”。新年歲首,閩南人相逢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賀禧吉語也莫過于帶有“發”字的“恭喜發財”“新年大發”“祝您順順發發”……崇“發”風習給旅游民俗文化增添了生趣盎然的景觀,以其濃郁的地方風情韻味令外地人感到耳目一新。
崇“發”風習是千百年來閩南人對美好生活孜孜以求的表現,既富有人情味又充滿自信心。但是,改革開放前,受到“越貧窮越是社會主義”的思想束縛,老百姓不管如何求發、盼發,如何想把“發”字用好、用活、用足,到頭來總是連起碼的溫飽問題也未能解決好。只有在發起改革開放大潮、科學發展各項事業的今天,人們依靠勤勞智慧,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財、發家、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