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界也存在輪回理論。而且每一次輪回的時間隨著經濟基礎的不斷堅實而縮短。旗袍就是一大印證。
中國時尚界經歷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綠軍裝、七十年代的藍色中山裝,在八十年代不顧一切地藍衣紅褲大卷發起來,九十年代又躲進孤傲峻峭的黑灰白后面。直到新世紀,時尚界的領頭人才從民國的香煙殼上發現了旗袍的鮮妍嫵媚。這大概也是拜王家衛漫不經心的《花樣年華》所賜。張曼玉略帶哀怨地慢轉身,呼吸著雨水和塵埃,將旗袍的美表達到了極致。數年后,因《色戒》而毀譽參半的湯唯再一次將旗袍穿進了每個富含古典主義的男人的心里。

張愛玲在《更衣記》中小小地追溯了一下全民旗袍情結的歷史源頭。從一九二一年起,中國女人才一致地穿上了長袍,只為與男人一句“三綹梳頭,兩截穿衣” 賭氣。滿洲人原來是嫌她們的旗裝缺乏女性美的,只是身份相關,被皇令拘住了,不得不委屈地繼續著把把頭、花盆底和一通到底的旗裝。
看過歷史老照片的人們大都有著這樣的印象:環繞在“老佛爺”身邊的鶯歌燕舞們,都丑得嚇人,和李蓮英、安德海之流無甚分別。一個個木僵僵死板板,身上的旗裝像一口狹長的鐘,把人冷冷地罩在底下,只露出滿臉三綱五常的腦袋,不是僵尸也變了僵尸。那時的旗裝比起現在的旗袍富于挑逗性的玲瓏浮凸,完全不是一回事。
曹雪芹本是漢人,即便游走于王公貴族中,筆下的人物也都是很純粹的漢人打扮:王熙鳳出場時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和《金瓶梅》里的“金銀絲鬏髻”是 一回事。《海上花》中,以取悅男人為生的青樓女子們在末世上海繁華淫靡的空氣里,仍然穿的是“織金牡丹盆景竹根青杭寧綢夾襖,膏荷縐面品月緞腳松江花邊夾褲”,壓根沒有旗袍的戲份。
其實最初在旗袍底下是穿褲子的。饒是如此,袍衩子開到大腿也是挑逗的。不太正經的女人才穿亮閃閃的絲絨旗袍和滾銀邊長褲。在不知所措的大混亂年代,衣裳鞋履的改變也要付出不忍說的血的代價。魯迅以筆作槍,橫眉怒目地聲援女人解除身體上的束縛:裹腳、束胸、蓄發。張愛玲說的,袖子的縮短是個艱難的過程。早些時候都是些寬松的喇叭管袖子,露出白皙的玉腕,戴兩個翡翠鐲子。抬手斟茶,能看到手肘珍珠般的光澤。《一個藝伎的回憶》里,小百合憶起她做學徒時,成名藝伎真美羽耳提面命,如何卷起衣袖倒茶,不經意間顯露驚鴻一瞥的性感,卻又要對長輩女性顯出尊重。東方人特別會欣賞腕間肘底的溫潤。慢慢地,袖子才小心翼翼地縮到手肘上邊。
這便已經是不折不扣的革命了。
旗袍的興起與改良都離不開大上海的浮華。上海灘的旗袍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趨于成熟,電影明星們率先在月份牌上穿著長旗袍巧笑嫣然,輕俏地交疊雙腳,露出一點兒纖細小腿。看阮玲玉和胡蝶留下來的照片,當時的旗袍照現在的標準來看是相當保守的。高領子密實地托著下巴。上臂的窄袖管長得過份,坐下時旗袍開衩在大腿處,站起來想必只在膝蓋上方一點點。即便是明星,在大上海也無甚地位,需要依靠美色來吸引觀眾。于是旗袍緊裹在身上,顯出胸是胸腰是腰。衣擺處有寬花邊鑲滾,在轉折處奇巧地盤朵大花,十分美麗。普通婦女就沒有綾羅綢緞的福分了,礙于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也不敢把旗袍裁得太緊,都是蔭丹士林藍布(一種微粗的布),前后左右松松的。若是個瘦小的女人,怕還會在里面打轉。宋慶齡姐妹照片上也穿旗袍。雖不致像平民階層寬敞到不分性別,卻也不像電影明星的緊身衣。她們的旗袍是在距離身體半寸處,簡潔地勾出大家閨秀風格的女性特征。鞋子都是西式的。中國一路傳下來的淺口繡花鞋實在壓不住那樣婀娜剛健的旗袍。
聽祖母說,江南華東地區五十年代初大家還都是穿旗袍上班的。那時候的旗袍都自己做。就是前后兩片縫在一起,并不講究立體剪裁。天氣冷加一件毛背心或開襟毛外套。在江南穿旗袍并不等于北方人眼中的“資產階級小姐”或者“交際花”。時移世易,海峽對岸白先勇在《游園驚夢》中通過藍田玉感嘆多年前的長旗袍已經不時興了,太太們的旗袍個個都縮到膝蓋以上。“多年前從大陸帶出來綠瑩瑩的料子,不知怎地竟有點發烏。”
一眨眼幾十年,荒謬惶恐的日子在綠軍裝和深藍中山裝里過去。所以一旦開禁,街上開始流行著聞所未聞的服裝式樣。等中國人把世界的時髦趕夠了以后,終于回過頭來趕自己的時髦,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時間蠟染粗布、平紋方格條紋棉布、織錦緞、鏤空蕾絲、透明紗網、平金繡花,統統用來做旗袍。復蘇風又是在上海灘刮開,裁縫師傅們的手藝沉寂多年后又揀起來了。茂名路生意盈門,大小街道雨后春筍般地開起了旗袍店,走到哪里都看見神秘的古典美人身著各色旗袍在瑣窗朱戶里微笑,面頰上兩朵紅暈。
當代旗袍無一例外地都是有胸有腰的,平平地掛在墻上也是葫蘆形。穿旗袍的女人深吸一口氣,把尺寸過大的地方塞進去,尺寸過小的地方墊起來。過去的長墩 形直筒子早被新一代踢出了旗袍的隊伍。布料的花樣再無邪,袍衩也開在大腿中間。一坐下去就縮到臀部往下一點點的地方,逼得人們放棄了平腳內褲,改穿丁字褲和連褲長絲襪。早年的旗袍的斜襟可以解開,現在成了純裝飾的一條線。背后隱藏的拉鏈才是真法門。有些拉鏈沒裝好不平伏,在腰近臀處鼓起一塊,像掩不住的狐貍尾巴。
樣式上也是上海走在了前列。廣州的師傅做旗袍,只有三四款基本的布扣式樣可以挑,上海師傅就手巧得多。領口全國幾乎統一標準,除非出大價錢請名店的裁縫打開一本大簿子,讓客人慢慢地挑。鑲邊也都省了去。旗袍的明凈簡練本來靠鑲邊勾勒,現在成了沒骨花卉。最樸拙的圓口搭袢布鞋驚喜地獲得了第二春,被裝上硬底鞋跟,用來搭配“學生型”的旗袍。不施脂粉,略點朱唇,穿著樸實花樣旗袍的女人真可愛。
著名旗袍店“上海灘”,立足于中西文化互相好奇打量的香港,因為要保證給洋人一個期望中的中國,所以中國得特別純粹。流云如意,梅蘭竹菊,五福捧壽,很多國內不再常見的花樣,“上海灘”都有最醇正的演繹。他們的創新無時無刻不以“中國”為基調。篆書T恤,行草提包,中式排扣無袖連衣裙,橙色粗布的“功夫衫”,那式樣和李小龍在電影里穿的一模一樣。在中環的總店,一個悠閑的錫克看門人,店堂里擠擠挨挨的老外,徒勞地試著把自己塞進最大號的旗袍。但終于放棄,轉攻襖子和絲綢睡衣。或是到后堂與裁縫商量,量尺寸挑布料。終于放下大把鈔票,滿意而歸。“上海灘”價錢頗貴,卻的確一分錢一分貨。
旗袍考人身材,因為緊繃繃地出賣了一切平胸寬臀削肩小肚子。如果量身訂做,讓年老經驗豐富的裁縫手下留情,在不顯眼處寬打三分,效果比買現成的好得多。因材施料,大花掩飾平胸,豎條消去寬臀,旗袍對女人其實可以很寬容。
旗袍不考質料。易皺的軟綢麻紗穿縐了也不顯邋遢,不像純毛料褲子會使膝前兩個大鼓包,腳踝處平白短一截。配旗袍的高跟鞋,愈細愈高就愈美麗,因為有種危險的美態,配上旗袍裹就的渾圓,如唐宋時頭上簪的大花,“一朵釵頭顫裊,向人欹側”。上海寶貝衛慧執拗地喜歡旗袍配長靴。不是不好看,只是若非橫下一條心做顛倒眾生的黑玫瑰,還是不要嘗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