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菇房選擇交通方便,近水源,地勢平坦干凈的場地,建造菇棚,菇棚由竹子、蘆葦、塑膜構成,每座菇房的栽培面積宜為400平方米,占地面積為寬10米、長20米,棚架高為2.8~3米。層架設5層,最低一層離地面高0.25米,層間距為0.5米。菇房以座南朝北方向為佳,保濕、保溫性能要好,空氣流通,無直射陽光,保持內外部環境整潔。為省占地面積,降低搭建棚架成本,在生產中一般為2~4座的連體菇房規模栽培。菇房建造時房頂要設置可調式的通風窗,菇房兩側最低一層的通風窗設置調試應低于棚內最低一層栽培床高度。
菌種選擇菌種選用 “2796” 或閩4中低溫品種按栽培規模選擇菌齡適宜,菌絲濃密潔白和生產種備用。
栽培季節巴西蘑菇屬中高溫型品種,生產季節要根據巴西蘑菇的菌株特性,以及當地氣候條件和生產的設備設施,適當調節其播種時間,福建一年生產一季,夏季栽培在7月下旬開始堆料,9月中旬開始出菇。
配制培養料7月下旬,以一座標準房的栽培面積400平方米計算:用稻草4 750千克,干牛糞1 080千克,過磷酸鈣135千克,石膏粉135千克,碳酸氫銨135千克,石灰粉135千克堆制培養料。
培養料的堆制發酵原料堆制發酵是決定巴西蘑菇栽培成敗的關鍵環節。①前發酵:于7月下旬,將稻草預濕2天浸透水后,與牛糞等分層鋪撒均勻建堆,一般建堆上寬 1.2米,下寬1.5米,高1.5米。堆料后3天,進行第1次翻堆,同時加入過磷酸鈣135千克/400平方米、碳酸氫銨135千克/400平方米等,充分拌勻;3天后進行第2次翻堆,加人石膏粉135千克/400平方米;2天后進行第3次翻堆,同時添加石灰粉135千克/400平方米。為使培養料發酵均勻,翻堆時應把上、下、內、外,生料和熟料均勻混翻。②二次發酵:把經前發酵的培養料迅速搬進菇房,堆放在已消毒過的中間3層床架上。厚度自下而上遞減(36厘米、33厘米、30厘米)。培養料進床后,關閉門窗,采用蒸汽發生爐加熱,使料室溫升至60~62℃,保持8~10小時,巴氏消毒后,菇房溫度可繼續保持在50℃左右3~5天,培養料繼續保持在50~52℃培養.直到氨味消失,達到腐熟。
播種和發菌管理二次發酵結束后,打開門窗通風,待培養料溫降至30℃時,把培養料均勻攤于床架各層整平。厚度掌握在12~15厘米。當菇房中沒有刺鼻的氨味,料溫穩定在28℃以下,即可進行播種,用優質麥粒菌種,播種量為1~1.5瓶/平方米,采用撒播方式,注意把培養料面拍平后再播種。播種后2~3天內,適當關閉門窗,保持較高濕度,以促使菌絲萌發,播種后4~5天開始小通風,7天后才可大通風,若菇房溫度超過30℃時,應做好通風降溫,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菇房相對濕度控制在75%~80%。
覆土菌絲基本長透培養料時即可準備覆土,覆土前2~3天用2%紅糖水把培養料表面噴濕,待部分菌絲反串出料面時即可開始覆土。覆土材料選擇剛種過水稻田地的耕作表層以下的土壤,覆土時要把稻田土犁松耙碎,加人適量石灰水、調濕土壤,土壤含水量一般控制在以手抓能捏成團松開即散為宜,土壤可適當偏濕。覆土層厚3~4厘米。
出菇管理出菇時,待菌絲爬上土層后噴水,上表面保持適度濕潤,室溫控制在22~28℃,濕度以80%~85%為宜。適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當菇床子實體形成黃豆大小時,開始噴出菇水,噴水量以土層吸足水分不漏至料層為準,禁止噴重水,以防死菇。同時加強通風,當菇房濕度大于90%、溫度高于28℃時加大通風。如果外界氣溫高于30℃,則在夜間和早上通風,降低溫度。每潮菇采收后及時補土,以能壓用菌絲為宜,補土后打開大通風,促使原基形成后,再重水催菇。水分管理總的原則是一潮菇噴一次重水為主,多次輕噴為輔。噴水宜用井水或泉水,出菇可持續4個多月,一般采收4~5潮。
病蟲害防治巴西蘑菇有抗雜菌的能力,如果二次發酵完全,幾乎不受雜菌侵害,但要注意通風換氣,勿使菇房內和畦面過濕。病菌常在覆土前后發現,危害蘑菇的病菌有螨類、菇蠅、菇蚊、霉菌等,其中胡桃肉狀菌是巴西蘑菇栽培中的一種競爭性很強的雜菌,同一菇房可以連年感染,持續發生,嚴重地影響產量,甚至絕收。一旦發生胡桃肉狀菌病害:一是停止噴水,加大通風和菇棚光照;二是挖去發病處原料(稍微挖寬些),挖上一床時,下一床料面要鋪上塑料薄膜,否則會蔓延到下一床;三是在挖去發病處及周圍撒一些石灰;四是于8月下旬用多菌靈1 000倍液噴霧發病處。
適時采收巴西蘑菇的采收適期是菌蓋剛離開菌柄之前的菇期,即菌蓋尚未開傘,表面淡褐色,有纖維狀鱗片,菌櫻內層菌膜尚未破裂為采收適期。一般一天要安排采摘3~4次,采摘時,先向下稍壓并輕輕旋轉采下,要輕拿輕放,以防柄蓋分離和機械損傷,清除干凈菌柄上的泥土,用清水洗凈后,用透明塑料袋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