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咱可嘗到特色農業的甜頭了。明年我打算擴大種植規模。再租賃1 000畝耕地種植旱地西紅柿,大干一場。”今年30多歲的栗姣忠,是山西省壺關縣店上鎮紹良村的農民。今年,他放棄在縣城的服裝生意,回村在自己的承包地和租賃的耕地上試種了60畝旱地西紅柿,一舉獲得成功,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旱地西紅柿產量可達9 000千克,按每千克0.9元計算,除去成本,畝均純收入可達4 000余元,60畝可獲純利24萬元左右。”栗忠姣的事例是壺關縣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利用特色農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壺關縣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重點,積極優化農業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通過發展特色農業來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據了解,該縣近幾年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比重,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特色”農業,目前全縣特色作物已經占到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0%。除了增加特色農業的比重外,壺關縣還進一步擴大集中連片種植和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建立起小麥、玉米、馬鈴薯、無公害蔬菜等高產高效千畝示范區9個,百畝示范基地10多個,落實訂單農業面積20萬畝。壺關縣還因地制宜新建日光節能溫室大棚500余個,實現純收入200余萬元。此外,該縣還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儲藏、保鮮及運銷業,加快馬鈴薯、牛羊肉等深加工項目的建設步伐,積極培育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九牛寨乳業、紫團飲業、裕豐釀造、郭氏食品等產業化龍頭企業,從而提高了農畜產品的加工轉化率,真正讓特色規模農業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壺關縣特色規模農業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日漸顯現。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特色規模農業的帶動下,駛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廣大農民高興地說:“特色規模農業讓咱們農民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