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裝備器材供應作為裝備保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裝備保障提供物質基礎、為恢復裝備戰斗能力創造條件的重任。文章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上,結合部隊裝備器材供應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應用VMI策略對裝備器材供應流程進行優化,通過建立虛擬倉庫,改變裝備器材補貨模式,從而達到降低部隊裝備器材總體庫存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裝備器材;流程;優化
中圖分類號:F2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8-0065-03
Abstract: Material equipment supply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rtial equipment support, it is the important port of martial equipment support and resuming equipment ability.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theori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ruly instance, brought out the method of optimize the process of martial equipment supply with VMI, through establishing fictitious storehouse, change the mode of martial equipment stock, to get the point of decreasing the inventory of army martial equipment.
Key words: Arm Equipment; process; optimization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廣泛使用,器材的消耗量日益劇增,品種日趨復雜,軍事物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部隊日常訓練的開展、軍事活動的進行對裝備器材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時、高效的裝備器材保障成為新形勢下部隊完成軍事任務的重要因素。
本文提出了使用VMI進行補貨的庫存控制策略,建立起新的裝備器材補貨模式,以達到降低部隊裝備器材的總體庫存水平,并提高補貨的靈活性的目的。
1現有的裝備器材保障流程
目前,部隊裝備器材的供應體制依然沿用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傳統模式,供應流程較為繁瑣,且定貨周期較長。器材供應的基本業務流程如圖1所示。
裝備器材采用的庫存控制方法主要為重點控制法和定期庫存控制法。重點控制法雖然對單一結點上的庫存控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在供應鏈的環境下,重點控制法沒有強調各級庫存間的聯系,使得牛鞭效應在裝甲裝備器材庫存管理中非常明顯;而定期庫存控制法由于訂貨周期過長,要求部隊對下一年的需求作出預測,因此難以保證預測的準確性;同時器材保障缺乏基本的應變能力,各級倉庫為了避免裝備器材沒有庫存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有靠擴大存儲來防止缺貨的發生,從而使得部隊整個庫存系統日益臃腫,反應遲鈍,效率低下且庫存費用開支龐大。

2基于VMI的裝備器材保障流程
目前,部隊裝備器材主要采用直線式的供應保障方式,即由下級倉庫進行器材需求量的估計、審核后,逐級向上級倉庫進行申請,由最高級別的倉庫負責定貨,裝備器材到位后,再根據下級各倉庫的申請數量,逐級下發。由于部隊保密安全的需要,各級倉庫明細的器材庫存量、消耗量等敏感數據是不能夠完全透明的,但VMI策略的應用恰恰需要工廠對倉庫庫存相關數據的掌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相應建立出“虛擬倉庫”。在我軍需要的時候與工廠共享虛擬倉庫的庫存信息,讓工廠對“虛擬倉庫”進行相應的控制,從而達到對部隊整體庫存進行控制的目的。
虛擬倉庫是建立在實際倉庫的基礎之上的,通過信息的收集、分類,使全軍的需求信息得以集中,在信息層中形成一個倉庫。虛擬倉庫不是某一個倉庫實體,但其包含我軍各級倉庫的器材信息。在實際運作中,部隊可以根據實際有選擇地對工廠共享相應的信息,如圖2所示。
由圖2可以看出,在建立了虛擬倉庫的情況下,工廠實際是對虛擬倉庫的狀態進行監控、管理的。在進行實際的庫存管理時,由部隊確定補貨點、經濟定貨量。工廠只掌握虛擬倉庫的庫存量,不掌握各級倉庫的詳細庫存信息。通過對虛擬倉庫的庫存水平的分析,決定何時進行補貨。由于庫存是由工廠進行管理的,因此工廠可以根據自身的生產能力、雙方的庫存狀況來進行相應的決策。同時由于VMI中的補貨策略是連續的,避免了由于訂購周期過長,為避免缺貨而建立大量安全庫存的情況,從而有效降低了庫存水平。
3優化措施
3.1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

在VMI的庫存控制策略中,工廠必須能夠隨時了解并掌握到倉庫的庫存狀態,以庫存的情況進行補貨。因此,在實施供應商管理庫存策略時,建立系統、完善、透明的信息系統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必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機構,即虛擬倉庫系統的建立。由于安全保密的需要,系統應當分為軍地及軍內兩部分。在軍地環節,系統目錄中保存有各種在用裝備器材的明細信息,如產品名稱、編號、庫存剩余量,價格及裝運及處理方法等。在與工廠的信息交換中,部隊有選擇性地進行透明。部隊每級的庫存標準、消耗量是不能夠透明的。全軍的庫存總標準、總消耗量可以部分地進行透明,根據實際情況,在我軍需要時,對工廠進行信息的共享。工廠方可通過相關信息系統,根據部隊的需要,獲取相關的裝備器材的信息。
在軍內環節,裝備器材的信息數據是完全透明的。通過虛擬倉庫系統的建立,各級倉庫可及時、準確地獲取各個基層單位的物資需求量,通過對這些數據的記錄、統計分析和預測,可作出詳細計劃上報上級倉庫。軍內環節的系統僅供部隊內部使用,但必須同時做好密級分類、信息過濾等保密措施,以防止重要信息的失泄密。
虛擬倉庫系統為VMI策略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持。與傳統的手工處理、層層上報相比,不僅節省了大量的工作時間,對于器材的統計也更加精確合理。
其次,要構建裝備器材“EDI”系統。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即計算機應用、通信網絡和數據標準化。其中,計算機應用是其先決條件,通信環境是其應用基礎,標準化是其特征。三個方面互相依存并構成了EDI的基本框架。因此,發展和普及各項基礎技術,對于成功實施VMI策略的意義是重大的。供應商管理庫存的支持技術主要包括EDI/internet、ID代碼、條形碼、條形碼應用標識符等,這些基礎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情況直接決定了VMI實施水平的高低。例如條形碼技術,該技術是ID代碼的一種符號,是對ID代碼進行自動識別且將數據自動輸入計算機的方法和手段。條形碼對于提高庫存管理的效率十分有效,是實現庫存管理自動化的主要手段,它可以使工廠對產品的控制一直延伸到部隊用戶的消耗點,實現客戶庫存的供應鏈網絡化控制。
EDI系統不同于普通的裝備器材保障可視化系統,它不僅可以方便地獲取全國各地企業所制造的相關器材的品種、名稱、單價等信息,還可以對相關的信息進行對比分析,為部隊訂購相關器材提供了決策支持;在部隊內部,EDI系統還可根據需求信息,對基層單位的庫存進行相互調配,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級倉庫的庫存水平。
3.2建立軍企合作框架結構體系
VMI策略的實施是建立在雙方的相互信任上的。因此,地方工廠與部隊之間必須建立起戰略伙伴關系。包括權力的轉讓以及機構的調整。工廠需要擴大管理范圍,或者說將庫存管理業務流程延伸到部隊內部;而部隊由于其特殊性,在倉庫的管理權等方面,是不能完全交由地方工廠負責的。這不僅要求雙方制訂出合理的合作協議,還需要雙方加強信任,深入交流,以在工作方法與經濟利益中找到平衡點。避免不必要的糾紛,還必須建立部隊與工廠之間基于供應能力方面的協議。應當對指定的器材,以需求數量為衡量標準,建立相適應的生產期限與供貨期限,并以協議的形式加以法律化,以在必要時,以法律的手段來確保VMI策略的實施。
其次,還應當建立起相應的監督機制。VMI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與不同的地方工廠進行合作時,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同一地方工廠在不同時期也會面臨不同的情況。因此,為了確保VMI的順利實施,有必要建立起一個監督機制,對VMI的實施進行監督。監督機制的建立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以使VMI在發展中不斷得到完善。
4小結
目前,新的經濟體制、新的戰爭環境,對裝備器材的供應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建立起新的部隊裝備器材保障模式,以降低庫存成本,提高裝備器材保障供應鏈的敏捷性,是目前部隊研究較為廣泛,也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文在研究了相關理論,參閱了相關文獻的同時,結合目前裝備器材供應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應用VMI策略對裝備器材供應保障流程進行優化的一種思路,通過建立虛擬倉庫,改變補貨方式,以及實行相關的優化措施,達到降低庫存水平,節約庫存成本,提高裝備器材補貨靈活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胡軍,彭揚. 供應鏈管理理論與實務[M].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230-232.
[2] 王宗喜. 軍事物流概論[M]. 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170-173.
[3] 王樹禮. 軍事裝備物流學[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305-307.
[4] Brook D. Building a Better Supply Chain[J]. Modern Purchasing, 1997(1/2):3-6.
[5] Srinagesh Gavirneni, Roman Kapuscinski, Sridhar Tayur. Value of information in capacitated supply chain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9,45(1):12-15.
[6] Phillip W. Balsmeier, Wendell J. Voisin.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tune-based strategy[J]. Industrial Management, 1996(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