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分析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歷史作用和現狀的基礎上,詳細闡述了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特點,及對市場信息的阻滯影響。同時指出培育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并取代農產品批發市場發揮核心作用,是解決供應鏈信息阻滯的有效途徑之一,最后探討了圍繞核心企業來建立農產品供應鏈的兩種運作模式。
關鍵詞:批發市場;供應鏈;信息阻滯;核心企業
中圖分類號:F304.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8-0107-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product wholesale market, giv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son why it blocks information on the product supply chain. Furthermore, establishing core companies, which replace the product wholesale marler, is regarded as an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to this problem in this paper. At last, two patterns of the product supply chain based on core companies are given.
Key words: the wholesale market;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block; the core companies
0引言
當今農業的競爭已不單純是某個生產組織、企業或具體產品的競爭,更多表現為整個產業鏈條、整個運作體系的整體性競爭。建立農產品供應鏈,是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和績效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目前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中,批發市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批發市場本身的一些缺陷,如現貨交易、信息分散等,使得農產品供應鏈實質上處于斷裂狀態。因此,本文就此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兩種有效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1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歷史作用分析
目前,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體制在我國占據主導地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菜籃子工程”建設的不斷發展,各類商品,尤其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類大中型批發市場5.5萬多個,年成交額2.1萬億元,相當于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70%以上、GDP的26%。

80年代以來,我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得到了迅速發展,現有較大規模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4 000多個,其中蔬菜、食品飲料批發市場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農副產品的五大支柱批發市場有蔬菜市場、干鮮果市場、糧食市場、水產品市場、肉食禽蛋糧食市場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批發市場,覆蓋了所有大中小城市和農產品集中產區,構筑成貫通全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大動脈,初步形成國家中心級、區域級和地區級的多層次批發市場網絡體系。
總之,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我國重要的市場組織形式,在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有效組織產需銜接、活躍流通和地方經濟、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建立價格發現機制、推進商品流通信息化和網絡化、帶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增加就業人口、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適宜的消費場所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歷史作用。在我國廣大城鄉地區,批發市場仍然是進行商品批發交易的一種主流形式。
2基于產業鏈的農產品供應鏈的提出
農產品供應鏈與農業產業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農業產業化是個大概念,講的是用現代產業的理念、方式和措施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的問題。農業產業的內容很多,它不但有食品產業,還有纖維產業、農業科技、農業信息、農業文化、農業生態、農業裝備等產業,類型很多。而且隨著農業多功能性的發揮,原來的衣食功能弱化,而新型功能增強,從產業鏈環節上講,包括生產、加工、流通、研發等各環節。再有,農業產業不但是微觀的企業與農戶的現象,還是宏觀的現象,如涉及區域經濟、涉及全國的產業體系和經濟結構。相對而言,農產品供應鏈概念范圍小,它是從微觀上講農產品由田間到餐桌的流通過程。
因此,產業鏈是供應鏈的一個物質基礎,即供應鏈是針對某一產業鏈而言的。但是一個供應鏈能否構成或有效運作,取決于供應鏈上的各個參與者能否建立起穩定的戰略伙伴關系。若沒有建立起穩定的戰略聯盟,則產業鏈依然存在,而供應鏈會處于一種斷裂狀態,從系統的角度看,整個供應鏈的效率較低。所以供應鏈思想提供了農產品資源優化的一種途徑。
3批發市場對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阻滯分析
3.1農產品供應鏈的現狀

由于農產品品種繁多,各品種的品質特性差別大,其流通形式也有所不同。圖1是蔬菜、水果、禽、蛋、水產品、肉等直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生鮮類農產品流通環節的主要形式。
如圖1所示,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主渠道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它將諸多生產者的產品通過多種供應渠道匯集到一起,然后通過各種銷售渠道送到消費者,只有少量農產品繞過批發市場以直銷方式到達消費者。但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設施簡陋,交易手段落后,農副產品大多數主要采取攤位式經營,粗放式收費管理,市場的現代化管理水平比較低,功能發揮不夠。比如現有的批發市場所發揮的主要功能是交易功能,批發市場主要是交易場所,而其他市場功能發揮不夠。同時交易手段也十分落后,仍以買方和賣方面對面的一手錢一手貨的現金交易方式為主,這是一種商流與物流不分的最原始的流通形式。全國4 000多個農產品批發市場,98%以上基本是以傳統的現貨、對手交易為主的,代理結算還不普遍。至于實行會員制,采取競價拍賣、遠期和約交易和期貨交易方式尚處于萌芽階段。
另外,批發市場的建設缺乏特色,市場趨同、重復建設的現象十分嚴重。大多數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大同小異,從總量上來說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但其中的很多沒有特色,如大商場千店一貌,很多批發市場也是一個模樣。批發市場缺乏特色的主要原因是結構趨同、重復建設,同類型的市場過多過濫,形成過度競爭。
3.2批發市場造成供應鏈的斷裂
從供應鏈管理的觀點來看,農產品產業鏈可以以批發市場為界分為兩部分,一是“生產——流通”環節,即從農戶到批發市場;二是“流通——消費”環節,即從批發市場到消費者。在這兩個獨立的短鏈內部,或許可以構成競爭——合作——協調關系,但在兩個短鏈的結合處即批發市場上,這種當日現貨交易機制決定了只能存在單純的競爭關系,不可能存在合作與協調,只能追求眼前利益而無法考慮長期利益。因此,在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體制下,農產品供應鏈必然是一條斷裂鏈,或者只能形成一些局部的短鏈,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無從談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批發市場阻斷了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流。從我國大多數批發市場運行的機制來看,上下游的信息不能順暢的到達對方,甚至被扭曲。
信息鏈被阻斷是因為批發市場的信息收集成本過高,從而出現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于農民而言,由于需求信息的不確定性,造成批發市場價格波動大,不利于農產品的供求均衡,加大了農民的市場風險。另一方面,對于消費者而言,由于供給信息的不確定性,使得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失去信任。現貨交易方式使買方缺乏產品質量的足夠信息,出現逆向選擇,即低質量產品將高質量產品逐出市場。
4基于核心企業的農產品供應鏈構建
目前,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體制在我國占據主導地位,應該說,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出現是我國流通體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但這一體制存在著一些固有的弊端,其原因在于對信息鏈的阻斷。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可能有很多,比較有效的辦法是通過積極培育核心企業,建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體系,并以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來替代目前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中的核心地位。
4.1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作用
實踐表明,在構建供應鏈的過程中,總有一個企業充當發起者,成為供應鏈的核心。因此可以說,供應鏈是圍繞著核心企業建立起來的,是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乃至一切向前的關系,以及核心企業與分銷商、分銷商的分銷商及一切向后的關系所形成的網鏈結構。這種結構方式有利于企業間達成合作協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應鏈的運行效率。
協調合作是供應鏈的關鍵。核心企業的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核心企業是供應鏈的信息交換中心。來自下游的需求信息和來自上游的供給信息都將匯總到核心企業。核心企業經過處理生成各類信息再傳送到供應鏈的相關節點,于是,核心企業就成為供應鏈上的信息交換中心,并且它在保證信息的質量方面至關重要。第二,核心企業是供應鏈上物流集散的調度中心。供應物流從各個供應商流向核心企業,銷售物流從核心企業流向各個用戶,這就形成了以核心企業為集散中心的物料流。在這里,核心企業保證各個節點都能在正確的時間得到正確品種和正確數量的產品,既不造成缺貨,又不造成庫存積壓,把供應鏈的總成本降至最低限度。
4.2兩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基于以上對農產品供應鏈中核心企業作用分析,下面提出兩種供應鏈模式:
(1)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整合模式。在農產品供應鏈系統中,生產者是最薄弱一環。由于廣大的分散農戶組織化程度低,在供應鏈中處于不對稱的弱勢地位,因而可以通過加工企業為核心的一體化形成供應鏈組織模式。如圖2所示。
在該模式下,加工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力量,以加工企業為中心能夠保證生產活動的穩定性,在資金技術和生產資料等方面由公司為農戶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企業在加工原料的供應上獲得了保證。通過農戶的組織,可以通過規模經濟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供應鏈組織的過程是通過加工企業內部整合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帶動上下游環節進行相應的協調與整合,最終形成統一的供應鏈管理平臺。加工企業與農戶一般可以通過契約來規定雙方權利和義務,以較少的投入獲得穩定的原料供應來源,也能夠降低供應鏈的內部交易成本,減少農戶的市場風險。同時,加工企業的素質成為供應鏈成功的關鍵。在供應鏈整合中,供應鏈管理的主要任務交給了加工企業,有可能使加工企業的管理成本和風險的提高。與市場直接購買加工原料相比,由過去只通過洽談和訂單兩個環節就能解決的問題變成了既要管理生產(產品標準要求),又要從事種子開發等技術研究和推廣,以及農產品收購和倉儲等復雜問題。這種物流職能的內部化,如果不能有效地進行科學管理,很容易造成規模不經濟。
(2)以物流中心為核心的供應鏈整合模式。由于農產品種類的不同和以往農產品流通的慣性,對于有些農產品特別是大宗農產品可以著重建立以物流配送為中心的供應鏈整合體系,通過建立農產品物流中心完成供應鏈系統整合。此外,有一些生鮮農產品可以通過構建加工物流一體化的物流中心,實現農產品的快速高效配送,減少流通環節,提高農產品的新鮮度與質量。以物流中心主導的一體化農產品供應鏈系統,一般是以商業流通企業為主的一體化物流系統。其系統模式如圖3所示。
該模式以物流中心為核心,聯結供應鏈上下游環節。由于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較大的規模與物流能力,可以同時為多個上游環節及下游環節提供物流服務,在圖中以省略號表示。物流中心可由原來的批發市場發展而來。通過對批發市場的改造,采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輔助農產品交易,配備完善的物流體系和信息平臺,使得物流中心成為聯結生產、加工、零售的核心環節。另一種比較現實的解決方案就是連鎖企業,如大型超市的配送中心向上游延伸和發展,形成生鮮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有實力的連鎖企業開始組建自己的生鮮配送中心,如江蘇的蘇果超市集團。兩種類型的物流中心是分別從供應鏈上游(批發市場)向下整合和從供應鏈上游(連鎖超市)向上整合形成的。前者位于供應鏈上游往往應用于農產品大宗商品跨地區調配,實現農產品作為供應鏈生產原料的配置,后者的目的是面向連鎖超市,實現的生鮮農產品的快速調配滿足最終消費者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敏. 基于核心企業的農產品供應鏈分析[J]. 物流技術,2004(5):91-94.
[2] 譚濤,朱毅華. 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研究[J]. 現代經濟探討,2004(5):24-27.
[3] 馬增駿,趙慕馨. 中國批發市場未來發展走勢[J]. 中國稅務,2002(6):7-9.
[4] 丁俊發. 對中國商品批發市場未來發展方向的再思考[J]. 中國市場,2004(3):10-11.
[5] 丁力. 縱談農產品供應鏈[J]. 農產品加工,2005(8):54-55.
[6] 李強,蔡根女. 農產品加工的供應鏈管理[J]. 世界農業,2006(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