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泥塑馬成為當年生肖特種紀念郵票造型以來,鳳翔泥塑與中國郵票結下了不解之緣。之后的幾年里,泥塑羊、泥塑猴、泥塑雞、泥塑狗,或者成為特種生肖紀念郵票主圖案。或者登上特種郵票集郵冊封面、底面,或者出現在中國郵政有獎賀年卡、賀年信封上……一個只有60多戶人家的村落里誕生的民間工藝品能連續6年登上大雅之堂,這在當今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在陜西鳳翔縣城東約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叫六營村的村子,該村3組不過60多戶人家,別看戶數不多,村子不大,6次與中國郵票結緣的泥塑作品就是從這里走出的。
不同尋常的“傳家寶”
風翔泥塑源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民間藝人利用當地的“板板土”。經過砸泥、制坯、合型、精拋、酚洗、勾線、裝色等十幾道工序。一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就誕生了。整個過程全部手工制作完成。作品通過夸張的想象和豐富的色彩,表達勞動者的生命內涵和純樸情感,其每一造型無不顯示出北方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
在老一輩泥塑藝人中,胡深老先生可算是目前健在的最優秀、最有代表性的了。現為民間藝術研究員的胡深出生于上世紀30年代,自幼隨父胡克勤先生學習當地傳統的彩繪泥塑藝術,70多年來,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胡深大膽創新,形成了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其作品泥塑馬曾榮登2002年國家生肖郵票。胡老先生的兒子胡永興、胡永路,女兒胡小紅傳承了泥塑藝術的精湛技藝,也都是泥塑制作的高手,胡深一門被譽為“泥塑世家”。
胡大媽今年76歲了,12歲開始學習制作泥塑,當時家里窮,做泥塑主要是在附近的靈山等古會上換取糧食、雞蛋等養家糊口。現在日子好過了,但這么多年一直沒有丟下這門手藝,并將其傳給自己的兒女。女兒胡小紅5歲時跟隨父母學習泥塑,14歲開始使用長畫筆進行創作,2006年曾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民間藝術一等獎,她說:“當時,中國有3個人參加,兩個是北京的,我是陜西省的唯一代表。”胡小紅的小兒子只有9歲,在現場給記者作起彩繪表演,只見小家伙嫻熟地拿起畫筆,僅僅10多分鐘,一個有模有樣的臉譜便呈現在人們面前。
胡深的大兒子胡永興更不遜色,自幼隨父研習傳統彩繪泥塑藝術,在繼承古樸典雅的傳統風格基礎上,大膽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其作品造型夸張,線條流暢,古樸雄渾,又有熱烈奔放的個人風格。他創作的“最牛的牛”長3米,重1噸,曾在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上展出。作品在國內外獲過多項殊榮,泥塑雞被設計為雞年特色郵票和首日封圖案。
成功的作品來源于歷史的積淀。在胡深老先生家中,記者看到了胡家的傳家寶一尊泥塑坐獅,雖年代久遠,底部有些殘缺,但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一雙眼睛為紅瑪瑙所制,特別耀眼;體表光亮、滑溜,猶如石雕一般。“這個寶貝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實心的。獅子眼睛一成紅色就成神了,所以這是長命獅,是保佑小孩子們的寶物。”胡深老人一邊撫摸著“寶物”一邊向記者介紹,胡大媽補充說:“前兩年曾經有幾個外國人要買這寶貝。說是要多少錢給多少錢,你想,咱能賣嗎?”
傳統泥塑有了翅膀
提起鳳翔泥塑,就不得不提胡新民。“在民間藝術與商品營銷接軌中,胡新民作為一個民間藝人是最成功的。”有人這樣評價胡新民。1965年出生的胡新民從小受鄉土藝術的陶冶和祖傳泥塑藝術的感染,中學畢業后。全身心投入到民間藝術的沃土之中。隨父母專業從事祖傳藝術的學習與創作,在傳統品種上先后發掘了20多個規格的180多個新品種,而且在制作工藝上有所突破,先后在國內外多次講學,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藝術博覽會。從2002年到現在,胡新民組織生產的泥塑遠銷美國、日本、法國、德國、加拿大、港澳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提起鳳翔泥塑。胡新民說很多藝人是“捧著金飯碗討飯吃”。他認為,中國民間傳統藝術是永恒的,除了對傳統的沿襲外,更需要創新,沒有創新,就意味衰亡。“1976年改革開放初期。鳳翔泥塑曾經有過發展旺盛期,但到了1988年至1996年,因為出口的泥塑經不起摔打,長途運輸后全部破碎的狀況使得鳳翔泥塑的信譽降到冰點,這幾年村里的藝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得不停手了,鳳翔泥塑幾乎絕跡。但這激發了我創新的念頭。”說起此事,胡新民顯得憂心忡忡。
工藝方面,胡新民潛心鉆研原料配方,在“摔不爛”上下功夫。經過多次失敗后,1996年,胡新民在西安城墻管委會保存的相關資料中受到啟發,在過去的“板板土”原料中加入糯米漿和桐油,并用棉花代替過去的紙漿,按一定比例調配,大大增強了泥塑的韌性和耐久性,使其具有1個小時在水中泡不壞、越放越堅固的特點。同時,用石裔模具代替了老式泥模具,不僅解決了泥塑在生產過程中誤差較大的問題,而且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使工作效率提高10多倍甚至數10倍以上。造型方面,傳統泥塑集中在掛虎、坐獅之類,只有簡單的七八種。很難反映豐富多彩的生活,也不太適應當今的市場需求,胡新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和理解,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新的品種和造型。先后增加了斗牛、12生肖、各種人物等,到達了目前的100多個品種,可謂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胡新民還一改用麥稈包裝泥塑的做法,全部使用規范制式、美觀大方的包裝盒,為泥塑大量走向市場奠定了基礎、此三大創新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村里的泥塑制作者紛紛效仿,泥塑的質量和生產規模大大提高,使六營村的泥塑在2000年以后開始步入輝煌。有人告訴記者:“不說其他的,現在村里已經育T6個紙盒廠,紙盛還有點供不應求。”
胡新民并沒有止步。2006年10月,胡新是的論文《靈翔彩繪泥塑的美》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頒發的證書,該論文總結了傳統民間藝術的特點與現狀。提出在繼承、挖掘和整理傳統藝術,保存完整工芝的基礎上,還需不斷創新,大力培養年輕一代,使傳統泥塑工藝制作后繼有人。胡新民目前正忙于2010年世博會吉祥鋤參賽作品設計他說:“奧運會征集吉祥物時,咱太忙了,剖作時斷斷續續,最后沒有趕出來,我后悔死了,錯過了一次宣傳鳳翔泥塑的大好機會。這次咱再不能錯過了。”
不同遺忘的韓氏泥塑
與胡氏泥塑一樣,在六營村韓氏泥塑也同樣享有盛名。“10年前香港鳳凰臺來報道過,中央、山西、寶雞電視臺都有所報道。”韓氏泥塑的代表人物之一韓鎖存自豪地告訴記者。韓鎖存1954年出生,4歲就隨父學習做泥塑,作品造型獨特,夸張傳神,色彩艷麗,線條流暢,曾多次由縣文化部門送往全國各地展覽,受到專家學者的好評。作為韓氏泥塑的傳人,韓鎖存較多地保留了傳統手法中的優秀藝術,熟練地掌握了繪畫藝術中的神學色彩,繼承了韓氏泥塑端莊秀美、神態高雅、華麗簡潔等精髓。
記者走進韓鎖存家時,老韓正專心致志地給一個泥塑豬進行白描。得知來意,他先到后院拿來兩個上面沾有不少雜物的老式泥模具。向記者講起了故事:“過去,泥塑叫做泥耍活,舊社會農民日子窮困,為了養家糊口,農閑時大家會加班加點制作一些小泥活,拿到古會上換些糧食,維持青黃不接時的生活。”1968年初中剛畢業的韓鎖存正趕上文化大革命。為了不將這門手藝丟下。他白天將這個泥模具藏在自家的炕眼里。躲避紅衛兵的搜查。夜里拿出來在家偷偷制作泥塑,等到古會給家里換取一些口糧填飽肚子。后來上面又搞割資本主義尾巴運動。還是不能公開做泥塑,得小心翼翼才行。韓鎖存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后,情況好多了,家里每年制作多少就能賣多少,沒有剩下的,收入很不錯,除了日常花銷,還能攢些錢。”
韓鎖存認為。鳳翔泥塑還是有潛力可挖的:“泥塑馬一上郵票整個泥塑行業就火爆了,帶動了大多數群眾進行泥塑制作,全村沒有吃閑飯的人。隨著鳳翔泥塑名氣和影響越來越大,加之外界對這里的投資,鳳翔泥塑會有更大的發展。”談到歷史。韓鎖存這樣說:“其實,在六營村,韓氏泥塑比胡氏泥塑的歷史更久遠。這在縣文化館是有記載的。韓氏家族很大,現在大多數人都在外工作,有人回來時也搞泥塑,我這一輩在村上專門搞泥塑的只有七八家,確實不是很多,但韓氏泥塑的手藝算是保留下來了。”
輝煌中的不和諧音
急速膨脹的市場給人一種輝煌無比的感覺,但潛在的危機也結伴而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存在的無序競爭對這一行業已經造成不小的沖擊,構成一定的隱患。
表現最突出的就是市場混亂,相互壓價。你賣10塊,我賣5塊。他賣3塊;看到泥塑能掙錢,全村人一哄而上,這樣質量就很難保證。比如。有些村民為了追求數量,出現了粗制濫造的情況。用料上,高質量的泥坯,兩筐子土要加入兩斤上好的新棉花,有人為降低成本,在泥土中加入廉價的爛棉花,直接影響了產品的質量,應該添加的糯米和桐油更是“忘記”了。工藝上,隨意簡化程序。一般情況應上色3次,逐漸增加成色,有人將色調重,一次就“完成”了。這些情況造成泥塑易破碎,堅固性變弱,色澤不好,時間一長有的產品表面的漆還會出現炸裂。再比如。造型混亂,模仿太多,有的甚至斷章取義,給羊身子安上狗頭,消費者搞不太清,糊里糊涂也就買了;規格不夠統一,大大小小,隨心所欲,甚至使作品出現變形。
胡新民不無憂慮地說:“我給你們舉個例子,2002年泥塑馬剛出來的時候,一個1000塊錢。不到一個月就跌到1塊5一個,再后來就沒人要了。這都是無序競爭的惡果呀!”
規模經營乃必由之路
在距六營村不遠的公路口。有一個制作泥塑的小工廠。
工廠老板叫朱建偉。并不是本地人,而是相鄰的陳倉區虢鎮人。這個廠是2002年建的,占地約5000平方米,起初朱建偉也是來買泥塑的,但發現六營村的一部分家庭泥塑小作坊存在很多問題。做工粗糙,質量不好,有的合縫處一個手指都能放進去,而且因為沒有規模,對大的訂單無法按期交貨,從時間、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保證。早就產生辦廠的想法。2002年1月5日,泥塑馬上了國家生肖郵票后,朱建偉立即來此考察。感覺時機成熟了,便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建廠行動。當年3月便投資建起了現在這個廠。
朱建偉說,現在他的產品除泥塑外,還有馬勺臉譜、皮影、剪紙、麥稈畫等民間工藝品,大量供應于各種商務禮品。全是大批量、訂單式的。2004年中法文化交流年舉行時。他的產品曾在法國香榭麗舍大街展出。記者在此看到。全廠采取集約化生產,流水作業,分工明確,節省人力,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都能得到一定保證。脫離了原先的家庭小作坊式生產,不僅避免了很多問題。而且使大規模生產變為可能。朱建偉在辦廠的同時就實現了網上銷售,目前產品已銷至全國多個大中城市。
面對現存的危機,胡新民也表示,他將投資230萬元,在六營村口興建鳳翔民俗藝術博覽園,規模將超過15畝,現湖州師范已將其定為教學基地,還有兩所學校也有此意向,目前博覽園已經投資20多萬元,后續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胡新民說:“辦這個博覽園,主要是搶救鳳翔的民間藝術。現在,村里的年輕一代已經很少有人從事泥塑藝術了,我愿意自己花錢請老藝人上課,目的就是讓鳳翔的民間藝術能夠傳承下來。這也是鳳翔縣的重點文化項目,旨在挖掘、整理、收藏民間藝術,同時開發民間藝術市場,使鳳翔的泥塑、皮影、木版年畫等民間藝術品得以在此生產、展示、出售。”
(轉載:《西安晚報》)(責編:孫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