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我們的孩子,就是善待我們的明天。”
孫瑞雪 “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等教育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發展和延伸了科學教育的敏感期理論。其創作的《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成為中國現代幼兒家長的必讀書籍,開創了中國幼兒教育的新紀元。以孫瑞雪為核心的教育團隊在銀川、北京、廣州、上海建立了教學基地,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科學教育法的研究與傳播工作。中央電視臺多次進駐其教學基地拍攝了16集科教系列片“解讀兒童敏感期”。愛和自由網:www.love-freedom.com
有一次,一個寶寶用手指去摸電插座,媽媽發現后又擔心又害怕,拿起寶寶的手狠狠打了幾下說:“以后不許摸,那是電老虎,會打死人的。”可是當她一離開,寶寶又去摸了。于是這位媽媽拿起尺子狠狠打了孩子。我明白這位媽媽是擔心寶寶有危險,可這么做的結果是:寶寶仍會去摸。這就好比一個孩子說了一句罵人的話,原本他不知道此話的意思(可能也不會再重復),但一經訓斥,他便知道這句話會引起父母的注意和別人的反應。這句話便是一句有趣的話。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無意識的強化過程,是對早期幼兒教育的一個失誤。寶寶還不能理解“觸電”的含義,如果媽媽覺得危險,何不早點把插座封住呢?
常常會看到一些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如揪別人的耳朵、對別人大叫“到廁所站著去”。這些做法往往不是從父母那兒就是從幼兒園老師那兒學來的(很多父母也明白這些,但只是付之一笑)。大人對孩子的懲罰,會讓寶寶以為原來當大人有虐待別人的權力,而當孩子是沒有自衛辦法的。所以,他希望快快長大,以便擁有這個權力。許多心理學家發現,那些喜歡懲罰自己孩子的父母,往往在自己的童年就常受到懲罰。
懲罰的最高級別就是打。當寶寶挨打時,他會非常敵視父母,因為敵視,爾后他會產生負罪感,但他又必須壓抑這種對父母的敵視和負罪感。同時他在壓抑這些想法時,還有一個念頭:我還是想得到爸爸媽媽對我的愛。這種掙扎會在道德上讓孩子感到內疚,這是一種極復雜的敵視、無能、恐懼、愛和內疚交織在一起的感覺。心理學家霍妮認為:“這是一種在充滿敵意的世界中體驗到的孤獨和無能的感覺,這種感覺在不知不覺中增強,并向各個方面滲透……這種態度雖然不是精神病癥,但是它是一塊隨時都有可能滋生精神病癥的肥沃土壤。”孩子產生這種感覺并不孤單存在,它會擴展到世上的一切人,孩子會感到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的人都潛伏著危險。
實際上,當一個成人充滿了對世界的仇視、敵對,充滿了對其他人的抱怨和不信任,甚至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破壞時,我們因此能夠知道,他小時候一定是在懲罰和暴力中成長的。
善待我們的孩子,就是善待我們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