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際奧委會主席所稱的“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終于在中國與世界前所未有的相互凝視中成功落下惟幕。不僅僅是在金牌數量上,一個更自信和更開放的中國在糾正西方輿論的偏見上也贏得一記漂亮的全壘打。
但在賽場之外,保持中國經濟強勁增長勢頭的挑戰卻空前的嚴峻。在奧運之前,抑制通貨膨脹一直是中國政府的首要任務。如今,在有關新的經濟激勵方案的傳言甚囂塵上之際,市場的態度也發生了一個U型轉彎,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開始成為焦點:全球經濟放緩的威脅、高企的大宗商品價格、出口的下滑、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今年全球表現最差的股市……經濟學家會爭辯說這些轉向并不一定是個壞事情,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能否在尋求新的平衡點的同時,能夠避免經濟上的硬著陸。
事實上,與急于刺激經濟相比,在改革開放即將迎來30周年紀念之際,有一個更迫切的問題需要回答:中國下一步經濟改革的動力來自何方?
多年來每年約10%的GDP增長固然讓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的超級明星,但也帶來一個明顯的負面效應:繼續改革的動力不足。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指出的,中國過去30年的改革都由危機推動,且很多改革——諸如包產到戶、地方財政包干——都具備“帕雷托改進”的特征:改革并沒有真正損害多少人的利益。恰恰相反,很多當年反對這一改革的人,反而從中受益匪淺。到如今,既得利益群體的力量已非常強大,當一項變革措施出臺,自然而然的會向掌握更多資源的一方傾斜,較易形成公共利益被既得利益群體攫取的現象,放大改革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盡管眼下的全球經濟放緩威脅看起來是另一場危機的前奏,但幾乎可以確信,在政府“穩定壓倒一切”的慣性思維以及宏觀調控措施向確保經濟增長傾斜的推動下,中國經濟仍能實現高速增長。但同樣可以確信的是,30年來推動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各種政策效應和社會趨勢——無論是制度創新、后發優勢還是人口紅利——都將不復存在,經濟發展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貧富差距懸殊、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日益短缺、社會保障不足——都會隨著可能的經濟減速而激化。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如果北京奧運成功舉辦果真成為中國告別近代以來悲情傳統、擁抱“大國崛起”的起點,只會讓人們確信既有模式的正當有效性,從而喪失尋求進一步改革的動力。其中最為危險的傾向莫過于,人們對“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的過度自信——既然它可以迅速創造諸多奇跡,那么在發生問題時當然也需仰仗它來回天。這便是人們呼吁政府拯救股市、阻止出口下滑的邏輯起點。實踐早已證明,這種總是寄望政府扮演滅火隊員而非規劃長遠戰略的思維只會拖延問題的解決。最典型的莫過于為抑制通脹,政府屢屢祭起臨時價格控制大旗,雖有短期功效,卻加重了生產要素價格的扭曲和經濟結構的失衡,使得經濟增長愈發依賴投資和出口,而非龐大內需市場的啟動。
2008年的經濟難局,正是這樣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窗,去尋找下一步經濟改革的動力。而要真正克服改革過程中面臨的公共選擇悖論,路徑正在當年中國經濟改革啟動的地方:面對各界對“包產到戶”的懷疑,管理層最終決定把選擇的權力給地方和農民,破天荒允許不同價值傾向的制度,在地區之間展開和平競爭。這種分權改革策略最終解除了農產品不足對經濟增長的長期制約,成為整個1980年代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最強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