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有限的資源、學會與環境共存與發展。人類需要凝聚智慧來抵抗無知、貧困和疾病。
慈善事業,是個耳熟能詳的詞匯。但在新時代背景下,它不再只局限于提供經費,或者找到一個范疇,把所有的錢投進去。慈善事業的根本確立在關注并立足于解決人類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存在的最尖銳的問題。
首先,與生存環境相關的突出問題是能源和環境。它非常復雜,同時又非常全面。我們需要有一個全面的方法去解決——科技的進展、創新以及經濟的增長。同時,社會還有個人的行為、風格、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對于有限的能源,我們甚至可以通過在私人市場中尋找新能源來得以突破。無論成敗如何,我們需要不斷地嘗試。另外,多方面提供的高新技術,幫助我們創立了一條信息的高速公路,如此,我們才可以好像超傳導現象一樣充分有效的利用現有能源,以達到節省能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同樣的角度出發,在信息共享的時代,只要高效,無論什么,都會出現其最佳狀態。
然而一件事物的狀態,往往是最難操控和把握的。人類的生存狀態也同樣曲折不平衡,需要一個博愛的力量去調節。貧窮、無知、疾病甚至饑餓,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折磨著不同的人群。
談到無知,其實基金會可以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嘗試去推動一個理念,消除這個數碼的隔閡,把電腦、互聯網帶到世界上最貧窮的地方,這樣會使世界平等,透過互聯網達到平衡。中國這一方面進步了很多,因為我們消除文盲這一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好。另外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電腦氧化”,即把一些復雜的東西變得簡單。比方殘疾人,他們行動是比較慢,但是他們今天也可以做一些比較復雜的工作,這就是透過電腦的一些技術,讓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工作。即使他們今天做不到,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將來也可以做到。
至于疾病,近十年,我們對現代生物,還有在一些免疫病方面已經有一些基本的理解。傳染病,比方說瘧疾,還有艾滋病等等,這些都是很大的課題,對人類發展來說都是很大的負擔和桎梏。貧窮是人們面對疾病的最大問題。以前沒有任何政府組織或者機構嘗試提供一些藥物給貧窮的人去醫治他們的疾病,因為這個根本不屬于任何政府或者機構所做的工作,但是慈善事業除了需要支持一些沒有經濟實力來治療和抵抗疾病的人們,更重要的還有支持人類醫學科學的創新發展,以減輕疾病對人類的威脅。基因的研究讓我們可以找出一些病的根源,調整生活模式以后,也許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健康狀況的一定改善,這些都是有賴于生物科技的進展的。
提到健康,世界上,還有一部分人在承受饑餓的煎熬。而慈善事業在糧食方面下的心思,不能停留在有更多的食物來吃,而是更長遠地幫助那些沒有足夠可種植土地的國家去發展農業。蓋茨基金將會進一步投資在中國做得很好的農業這一方面,構想就是讓更多的,尤其是貧窮的國家受惠。
本文改編自8月14日,比爾·蓋茨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論壇上與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間的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