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人們以為俄羅斯與格魯吉亞問的硝煙逐漸散去,外高加索的這個角落開始回到既有秩序時,梅德韋杰夫在8月26日簽署總統令,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的獨立。此舉無異于在剛剛趨于平靜的池塘中再次扔下一塊大石: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的人們欣喜若狂,美國等主要西方國家則迅速表示“譴責”或“遺憾”。
盡管俄羅斯的還擊和強硬讓西方感到威脅,但在全球化大行其道的今天,雙方都明白軍事行動并不是唯一的對抗手段。軍備控制、聯合國安理會投票權、反恐和防止核擴散間的合作都是雙方彼此牽制的籌碼,在油氣價格的走高與西歐對俄能源依賴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沒有什么武器比石油、天然氣及其帶來的巨額財富更讓而俄羅斯底氣十足。
此次沖突驗證了這一點。格魯吉亞是從里海地區向西方輸送油氣的必經之路,戰火暴露了這個曾經看上去安全的“能源走廊”的政治風險,這對西方而言,意味著里海石油并不比中東的更可靠。實際上,中亞地區的能源局勢在危機后變得更微妙:俄羅斯若希望在西方、尤其是西歐的能源供應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就不能讓對方產生強烈的懷疑和不滿,而且全球能源需求的攀升有賴于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西方希望繞開俄羅斯鋪設油氣管線的希望則受到重創,因為俄羅斯對小國的威懾力比以前更強。
雖然握有能源王牌,但俄羅斯仍有自己的“阿基里斯腱”——俄羅斯商業中的長期資本借貸主要來源于外資,而戰爭的爆發使投資者飛速撤離資金。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在沖突爆發的頭一周內減少了164億美元,與1998年盧布大幅貶值時外資逃逸的速度相差無幾,匯率與股市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這個狀況發生在眼下尤其讓俄羅斯頭疼,因為全球化也將信貸危機傳導了那里,外資的離開加劇了信貸緊張的局面,留下的資金要求更高的回報率以彌補巨大的潛在風險。梅德韋杰夫的總統令使俄羅斯股市立時下跌6%,到達2006年10月以來的最低點。
當權力重新分配時,沒有人能忽略政治背后的經濟利益。克里姆林宮里的許多精英也是大公司的董事,他們迫切希望與世界融為一體,也懂得財富而不是武力才是真正的現代武器。全球化使戰爭的原因和后果前所未有的復雜,現在已經不是1968年,格魯吉亞也不是捷克,俄羅斯更不是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