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科技行業變成快速消費產業、并以瘋狂的想象力讓大公司自嘆弗如的草根創新。
“山寨”文化正在入侵。“極具創新意識,不怕丟臉,不怕低利潤,把能實現的功能都實現,想方設法地滿足消費者的一切需求,即使你沒有的需求,也給你創造出來,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華為對山寨手機的總結也可視為對“山寨”文化的闡釋,這場自下而上、帶有草莽色彩的創新幾乎席卷了整個IT界,并開始向外蔓延。單純的仿制已不是真正的“山寨”文化,DIY精神逐漸成為其核心內涵。
手機:
手機是“山寨”的發源地,也是這一文化扎根最牢的領域。MTK芯片解決方案的出現和手機牌照制度的取消造就、釋放了“山寨”手機的潛力。最初的“山寨”手機只是高度模仿,與正品的差別只在一些細微之處,現在許多“山寨”手機制造商都以自己設計出的產品征戰江湖,而這些產品往往以其匪夷所思的造型和功能讓人嘆為觀止,但未來的手機將越來越重視服務與體驗,而這正是“山寨”的弱項。
其他數碼產品:
“山寨”文化最直接的“殖民地”是數碼產品,MP3、數碼相機、液晶電視等均已有了“山寨”版本。這些產業與手機產業有相通之處,比如技術相對成熟所以仿制門檻不會過高,可以通過零部件的采購、組裝完成等等,但“山寨”文化能否在這些領域內發揮到極致,仍取決于市場需求、產業鏈支持和國家政策等多個因素。
游戲:
從某種角度看,1990年代大肆流行過的“學習機”就是任天堂紅白機時代的“山寨”游戲機,而且每一款經典游戲都有無數種“山寨”版本。PSP和Wii等眼下的當紅游戲機自然不會被“山寨”放過,就連網絡游戲都開始出現“山寨”版。當然,“山寨”在這一領域中侵權成分居多。
汽車:
雖然從技術、性能、安全性的角度來看,汽車還是一個“山寨”文化玩不起的產業,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仍然有巨大的想象空間。目前汽車產業中存在不少關于模仿和抄襲,這也可視為“山寨”的一種初級形態,只是其中缺乏狂放張揚的想象力和創意
DIY:
“山寨”正在變成DIY的同義詞,有人做坦克和直升飛機,也有人做電梯和鳥巢,只要敢想敢做,你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山寨”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