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業生存法則第一條:看清產業的核心競爭因素在軟件、硬件間轉移的趨勢,并跟上它。
到2008年10月份,谷歌的Android平臺將會通過臺灣宏達的HTC Dream手機正式亮相。自去年底谷歌與數十家電信業各環節的合作伙伴共同發布這一“開放手機聯盟”,這款待字閨中近四年的產品,終于到了校驗自己價值的時刻。
Android的價值是什么?它讓全球移動產業重新思考手機的差異化競爭力究竟存在于何處。在Android發布之后,諾基亞全資控股了目前第一大智能手機操作系統Symbian,并迅速將其免費,而原本以設計精美產品著稱的蘋果,也在今年推出軟件商店(iPhone App Store)和云計算服務me.com。
“電話的差異化曾集中于無線電和天線一類的事物,但我們覺得,前方,未來的電話將因軟件而差異化。”蘋果公司CE0喬布斯最近一次接受采訪時表示。想想看,幾乎殘酷的,僅僅3年前,以摩托羅拉的V3為代表的手機還在依靠工業設計賺取大筆的利潤,而今天,設計和摩托羅拉都成為了配角。
雖然人們經常感慨于科技業的速度感——比如“摩爾定律”和“互聯網上三個月相當于其他行業一年”——但似乎只有看到比爾·蓋茨退休這種歷史性場面,或一家谷歌級別的超級明星公司躥升時,多數人才意識到時代的更迭。其實,IT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硬件、軟件兩者之間流轉,已經數次成就、淘汰了大量的公司。
1977—1984:硬件時代
代表產品:蘋果II、麥金塔
關鍵詞:摩爾定律
1977年,當硅谷的車庫公司推出蘋果II型電腦,一個屬于個人的電腦時代開始了。在此之前,人們傾向于認為計算機只屬于軍事、學術和商業的專業用途(1BM的創始人老沃森曾說:“全世界只需要五臺計算機”),但傾向于相信個人電腦應像樹上的蘋果一樣啜手可得的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改變了這一切。
最初的個人電腦頗像電子工業的延伸將一系列電子原件組裝起來,便可出售。而硬件時代的核心規則,是摩爾定律和貝爾定律。前者斷定微處理器的速度每18個月提升一倍,后者認為如果保持計算能力不變,微處理器的價格和體積每18個月縮減一倍。在這 階段,CPU和內存是整個產業成長的核心驅動力。
2008—:軟件平臺時代
代表產品:Facebook、Android、Phone App Store、me.com
關鍵詞:云計算
關注技術發展趨勢的人們現在樂于宣稱:操作系統的時代已經終結。
某種意義上,的確如此。甚至可以說,蘋果的復興,是上次技術產業變革的間歇期,當操作系統市場基本上已成定局,產品好的公司比產品差的公司相對更容易浮出水面——這有點像說,在CRT電視產業已經成熟,而純平電視業尚未崛起階段,TCL等一些擁有價格優勢的公司成為全球電視業的霸主一樣。
但新的操作系統已經初現端倪傳統的操作系統是管理個人信息,而在網絡社區時代,每個人的信息還涉及其他相關者,這就可能構成一種新的、更為立體的信息管理系統。
這讓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尋求將單一產品平臺化的機會,雖然很難出現1990年代微軟獨大的局面,但多個層次的信息平臺——音樂領域的iTunes、社交領域的Facebook、商用的SaaS(軟件即服務)、移動通訊領域的Android——已經讓競爭門檻前所未有的被提高了。
2001—2007:硬件時代2.0
代表產品:V3、iPod、Wii
關鍵詞:用戶體驗
如果選擇2001年以來最成功的三家科技創新公司,幾乎毫無疑問的,答案是谷歌、蘋果和任天堂。巧合的是,他們都是在硬件方面做出了極大的創新:谷歌靠卓越的硬件能力,構建大型服務器矩陣,將整個網絡存儲下來,才能實現一流的搜索質量,1997年時瀕臨破產的蘋果公司,讓工業設計成為了過去幾年里的顯學,而其設計獨特的Mac系列電腦和iPod,讓它獲得了三倍于戴爾電腦的市值;而長期在家用游戲機市場處于落后地位的任天堂,只是巧妙的將傳統的手柄變為手杖,就完成了對微軟和索尼的顛覆。
這次的硬件主導比上一次的層次更為豐富,從網絡后臺到終端產品的設計,但它們的核心要旨是一樣的:別忘記什么會最終影響到用戶體驗,如果它不足夠好,就能夠成為一種競爭力。
1985—2000:軟件時代
代表產品:Windows、Office、互聯網
關鍵詞:生態系統
1984年的麥金塔電腦算得上硬件時代的天鵝之歌,同時,它也拉開了軟件時代的大幕。麥金塔應該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第一臺使用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電腦。麥金塔發布時,已經成為美國金童的喬布斯隆重推薦了一個在個人魅力上遠遜于他的年輕人比爾·蓋茨。第二年,蓋茨的微軟推出了Windows。
雖然在其整個職業生涯里,蓋茨始終富有爭議,但至少有一個問題是確定的他開創了軟件產業。在他之前,或在微軟崛起的過程中,科技業從不缺乏軟件人才,但蓋茨是為數不多堅信它的價值并成功完成商業化的人。與喬布斯的理想是制造不同凡響的產品不同,蓋茨著力于培養一個不斷發展的生態系統,外界軟件開發人員使用并依存于這個系統。
軟件產業崛起的根本,在于它讓電腦獲得了更多的實用價值。它就像電腦軀體里的靈魂。當然,以windows的壟斷為代表的,是個人電腦因規范化應用而獲得的普及,以及這個產業的工業化。正像康柏、戴爾等公司崛起所展示的:它們并不需要成為技術上有所突破的公司也可以成為PC業巨頭。
興起于1990年代中期的互聯網業應該算得上是軟件革命的繼續,它讓電腦的功能更豐富,對電腦的性能要求卻提升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