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CPI下降和全球油價回落為中國能源價格進一步向市場靠攏迎來難得時刻。
在度過歡快的8月后,一個影響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幽靈仍在地平線上徘徊,這就是通脹。
盡管7月份的總體通貨膨脹率已回落至去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較上年同期只上漲6.3%,但其主要受益于食品價格的企穩。非食品類的汽油、電力等則將在今年剩下的時間里有可能成為推高CPI的主要因素。
解決這一棘手難題的麻煩在于,由于人民幣持續升值和信貸緊縮已經抑制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勢頭,并誘使國際游資入境炒高房地產和股市,也輪番推動部分農產品和工業品等商品價格不斷飛升,這導致能源價格被迫長期保持低位,換來的卻是,石油公司和發電企業等的叫苦連天。
8月24日中國石化公布的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凈利潤比去年同期下降77%,原因是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同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受到嚴格控制。與之類似,中國五大發電企業亦繼續陷入普遍性虧損中,利潤總額同比下滑超過100%——在出廠電價未變的情況下,飛漲的煤炭價格讓其日子更加難熬。
而眼下,中國政府已決心改變這一逼仄的窘況:CPI漲幅的回落為能源調價帶來了良機。8月19日,國家發改委將全國火力發電企業上網電價平均每千瓦時提高人民幣0.02元,提價幅度約5%。之前的7月1日,全國銷售電價平均每千瓦時已提高了2.5分錢。而就石油領域而言,在6月20日大幅提高成品油出價后,觀察人士普遍相信,未來數月內,汽油還將迎來一次漲價。“隨著CPI數字的不斷回落,阻礙油價調整的最重要因素開始減弱,奧運會后繼續推動成品油價格調整是一個最佳時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副主任鄧郁松告訴《環球企業家》。
不過,在批評人士看來,這樣的頻繁調價只是緩解“疼痛”的局部藥方,并未消除計劃經濟下的定價機制框架在能源這一領域的殘留影響。由于中國目前面臨著10多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挑戰,決策者們看來不愿讓制通貨膨脹已經不是第一位任務。原因在于,人民幣升值過于迅速所導致的問題在加劇,中國制造業競爭力不斷降低,尤其是勞動成本密集行業,在過去一年內眾多這樣的企業先后破產,給全社會就業造成壓力。
在能源價格正常化、人民幣升值兩個措施中,前者對經濟的傷害可以達到最小,這最終導致政策部門以能源價格正常化取代貨幣升值作為解決中國經濟結構矛盾的主要手段。6月16日中國政府做出調整成品油價格的決策后,出于對企業承受能力的考慮,人民幣升值的步伐開始放緩(8月初,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出現罕見的連續10個交易日的回落),能源價格在宏觀調控中的角色由此確立。
普遍預測,奧運會結束后,中國政策將再一次調整油價,“目前,通貨膨脹總體上是下行趨勢,這是一個調整油價的機會,但政策方面由于沒有信心完全控制住通貨膨脹,所以下一次應該不像上一次一樣是近20%大幅度調整,而是10%-15%的小幅度調整。”王慶告訴《環球企業家》。王說,如果說過去有什么教訓的話,就是油價根本沒法判斷,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能源價格正常化,與國際市場接軌。
招商證券能源行業分析師裘孝峰同樣認為,從時間窗口來說,奧運之后一段時間是調整油價、進行能源價格改革的最佳機會。一方面,面臨著一個CPI下降的大環境,不必投鼠忌器;二是國際原油價格在回落,與國內原油價格的差距在縮小,從而為國內能源價格正常化創造條件。“從最近調整電價看,這種宏觀政策變化的可能性很大,政府沒有補貼電力生產企業,而是選擇了市場化方式。”他告訴《環球企業家》。
不過,在裘孝峰看來,真正核心的問題不是快慢問題,而是下一次調價后,如果石油價格繼續上漲,中國是否能經受住考驗,根據國際油價變化及時調整國內價格,從而形成一套系統的能源定價機制,這同時是保證奧運后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隨著通脹問題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對中國價格管制的政治壓力甚至有可能超過對其匯率政策的長期爭執,成為中國最具爭議性的國際經濟議題。美國財政部長亨利·鮑爾森談及能源的次數明顯增加。他敦促中國政府放棄能源價格控制措施,稱美國在1970年代經過痛苦的經歷后才發現,這種做法行不通。
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由于物資短缺和通貨膨脹造成美元貶值,美國經濟出現衰退。1970年,美國出臺的《經濟穩定法案》中規定,從1973年8月開始對老油田生產的石油實行價格管制,其他不在管制之列。為了應對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禁運,1973年12月,《緊急石油分配法案》開始生效,對原油產量采取“老油”和“新油”兩級價格機制進行管制。1975年,《能源政策與節約法案》再次提高了兩類油的價格水平,但仍與國際油價每桶有4—5美元的差距。
盡管這一價格管制實行了大約10年,但由于美國國內石油價格只相當于國際油價的一半,造成美國國內石油產量持續下降和勘探活動減少。國內的低油價也變相鼓勵了石油消費,美國的石油消費量在1978年達到創紀錄的水平。直到1981年1月,里根總統簽署《解除石油價格和分配管制法案》,才結束了對油價的控制,使美國國內油價首次與世界市場價格接軌。
批評中國限價政策的邏輯非常簡單:通過壓低企業和消費者購買成品油的價格,中國妨礙了世界油價飆升導致需求走軟這一正常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這導致企業選擇減產來應付危機,并加劇了市場的供應不足。
今年以來,由于遲遲未能調整成品油價格,中國許多煉油廠暗中降低了成品油產量,從而造成汽柴油短缺。盡管6月20日中國政府將成品油價格一次性上調16%-18%,中國煉油廠商依然處于嚴重虧損狀況,中國成品油價格距離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煉油廠商的盈虧平衡點依然存在約30%的價差。
成品油定價機制市場化不僅關系到生產要素的合理定價,而且對中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影響重大,雖然會導致短期的通脹壓力,但是換來的是真正的市場化機制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