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力雄厚的官方贊助商之外,此前被視為難有作為的中國小企業亦借助奧運從幕后走向前臺。
對本屆奧運會花費巨資的官方贊助商來說,它們熱切希望通過這樣一出獨角戲來打擊各自領域的競爭對手,在中國蓬勃發展的消費者市場上占得上風。但對一些財力不足的中國中小企業而言,如此難得一遇的營銷舞臺并非絕對寫著“禁止進入”。作為奧運會部分設施的提供商,它們也藉此有效地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而這一點也難以讓官方贊助商們所排斥。
這再次證明了,只要善加利用,奧運會仍能極大地提升任何商業品牌,與財務投入卻并非絕對成正比。而這些中國企業享受到的另一好處是,能夠進入本屆奧運會的采購清單,本身就像是在給它們的產品頒發了某種令人信服的品質認證。
此前藉藉無名的深圳利科達光電有限公司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家身處珠三角地區的中國企業,表面上與其周圍鱗次櫛比的制造車間毫無二致,但現在,它在拜訪客戶時都不忘強調自己的奧運會供應商身份,并憑此拿到松下未來2年的采購合約。它生產的一種高性能透鏡,被成功應用于水立方外部47萬粒大功率LED燈中——這一值得炫耀的案例被該公司很快放到了網頁上。
利科達并非孤例。另外一些此前其名不揚的中國本地制造商也因為奧運會而揚眉吐氣,它們生產的產品五花八門,從射擊場的碟靶到主火炬的燃氣開關、從毛巾到沐浴露等。“體育營銷在中國才剛剛起步,北京奧運會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機遇,”突破傳播中國區CEO鄭香霖告訴《環球企業家》,“中國的小品牌通過奧運會將學會體育營銷,這至關重要。”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亦可視為“中國制造”借機擺脫廉價勞動力和做工粗糙形象的一次良機。
當利科達為水立方和鳥巢進行施工時,其遇到的困難是此前難以想象的。水立方的外膜由1000多個形狀毫無規則可言的氣泡組成,這對施工技術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就最終為LED燈所配線纜的長度而言,就相當于中國邊境線公里數的一半。而要在60天內生產74萬只LED燈具,聽起來更像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利科達此前日均生產數充其量不過3000只,這要求其當時的日生產能力要提高4倍多。更為糟糕的是,彼時恰逢夏季用電高峰時段,按當地的工業用電錯峰原則,每周二、四,科利達都會受到限電的影響。
“我當時急得甚至想把工廠遷走。”寇開泰回憶說。不過此后,寇向深圳供電局說明了保障奧運工程的重要性,才獲得足夠的電力供應。即使是這樣,利科達也不得不放棄了同期的其它所有訂單,24小時不間斷生產,才終于在規定期限內交付。
另一家為本屆奧運會射擊項目提供飛碟靶的北方裝備公司卻從競標時就遭遇挑戰。此前,其已是射擊世界杯預選賽的飛碟靶供應商。不過,當它在2006年開始競爭北京奧運會訂單時,卻發現這次要求的是閃光飛碟靶,并不在它的產品目錄上。北方裝備迅速開始埋頭松香、石粉等的添加比例的試驗中。今年4月,新飛碟靶終于在“好運北京”測試賽上亮相。
讓該公司總經理王粵濤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前幾屆奧運會該產品的法國供應商的總裁特意來到測試賽現場,一本正經地蹲在賽場上不斷拾起飛碟靶進行查看,試圖找到瑕疵,以爭取最后一搏——如果發現存在嚴重缺陷,奧組委會毫不猶豫地取消北方裝備的供貨資格。結果是,法國人失望了。
憑借在奧運會上的表現,北方裝備拿到了更多訂單。此外它還希望冠名明年的射擊世界杯,并成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該項產品的獨家供應商。
“中國眾多小公司熱情參與到奧運的掘金大潮中,這和十年前一窩蜂想在中央電視臺投放廣告不無類似,更多的是一種感性行為。”鄭香霖說。不過鄭相信,體育營銷在中國將大有可為,而本屆奧運會對中國企業而言是一次很好的戰術預演。
(趙軼佳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