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來充當全球經濟引擎之一的印度在六個月內卻變得麻煩纏身
生活在印度新德里的桑托斯和普納姆·庫馬爾是印度政府公務員,有著旱澇保收安穩職業的他們這個夏天卻平添了無數煩惱。在一家購物中心喝茶時,庫馬爾無奈地對同行感慨道:“現在沒什么積蓄。有時我都不知道錢花到哪兒去了。”
原因在于日益加劇的通貨膨脹。在印度這個人口眾多、貧富差距嚴重、種姓制度森嚴的社會里,即使是輕微的通貨膨脹都會對部分低收入人群產生重大影響。現在,哪怕是像庫馬爾這樣的中產階級,也逐漸感受到了壓力。
從今年伊始,受美國經濟放緩影響的印度經濟,將通貨膨脹體現得淋漓盡致。印度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月份突破5%的警戒線以后,印度物價一路飆升,6月通貨膨脹率已達11.63%,為14年來最高紀錄。谷物、水果、蔬菜、食用油、水泥和鋼材等商品價格上漲是推動通貨膨脹率持續攀升的主要原因。
不僅僅是通貨膨脹,在過去三年連續漲幅超過40%的印度股市2008年出現了大幅下跌,從年初到7月,印度孟買交易所指數已下跌近40%。伴隨著通貨膨脹和股市下跌的,是熱錢退出和印度貨幣盧比貶值。雖然和越南經濟并不存在實質上的聯系,但看起來,印度卻正在發生和越南相似的情況。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印度可能跟隨越南出現金融和經濟動蕩。
2008年初,一些分析師就預計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以及美國發生嚴重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將拖累印度經濟增長,預計2008年印度GDO(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將降至7%左右。對一個像中國一樣需要保持較高經濟增長以緩解就業壓力的人口大國,經濟增長率從幾年來的9%降低至7%,已經是一個較大的降幅。
目前已經公布的經濟增長數據已經印證之前的悲觀預測,2007-08財年前三季度工業增長從10.3%降至8.2%,其中IT行業直接受到美國經濟減緩需求減少的影響。
不過,一些印度分析人士并不承認幾年來高速增長的印度經濟有放緩的跡象,他們認為,盡管國際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經濟下滑,印度經濟也受到一些沖擊,但這并不一定代表印度經濟放緩的趨勢已經存在。之所以目前發生經濟增長放緩,是因為2006-07財年印度經濟增長如脫韁的野馬,其中第四季度工業增長達到12.5%,在這樣的基數上有所放緩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印度經濟時報》認為,除非美國經濟陷入更深的衰退,印度經濟仍會行進在CDt增長8-8.5%的高增長軌道上。在目前國際環境中,這個數字堪稱成就。
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樂觀,在過去的數年中,投資一直是印度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對GDP的貢獻超過35%。而近期投資疲軟,生產資料領域的投資增長由去年18.7%降低到今年的8.6%。
事實上,印度政府或許正在犯和越南政府相同的錯誤。由于對以往經濟高速增長自我感覺良好,印度政府忽視了經濟中存在的潛在問題,采取了錯誤的經濟對策。
作為快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印度的能源需求近年出現了大幅度增長,其中原油75%都依賴進口。2006年以后,國際原油價格暴漲,但為了滿足國內低收入者的要求,印度堅持石油補貼政策,目前補貼已經相當于進口原油價格的60%,全年補貼高達500億美元。2007年,印度通貨膨脹只有3%的時候,經濟學家建議調整石油補貼政策,但印度政府拒絕了這些勸告。不僅如此,印度政府還動用250億美元給官員增加工資,250億美元用于化肥補貼,這些和石油補貼一起,每年給政府財政增加了1000億美元的沉重負擔。據估計,印度國家債務已經相當于GDI的10%。印度政府用巨額補貼維持國內原油、化肥的低價格,而等到國際能源價格繼續上漲,政府難以承受,不得不改變補貼政策后,立即引發了國內能源價格和通貨膨脹的飆升。
另一方面,國內相對較低的價格維持了印度強勁的能源進口需求,在國際油價上漲的背景下,印度貿易逆差擴大,2007-08財年,貿易赤字與同期相比增長了35.5%。貿易赤字、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一起,使2007年還走強的盧比出現了貶值的趨勢。
這使那些對印度經濟最悲觀的評論認為,17年前印度開始進行經濟改革,現在印度有可能倒退回改革之前。一位西方觀察人士認為,“印度在6個月間從英雄變成狗熊了……印度政府錯失了最重要的機會。”
高盛公司近期一篇名為《印度挖掘2050年潛力的10件事》的報告,從更廣闊的視角列舉了這個被視作世界經濟重要引擎的新興經濟體所存在的諸多深層次問題。報告指出,印度的發展已跌至金磚四國(巴西、印度、中國和俄羅斯)的最末。在農業方面,印度稻米產量是中國的1/3,越南的1/2,印度有6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農業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到1%。這份報告要求政府改善管理,提高教育水平,并控制通貨膨脹。報告還建議政府縮減不必要的開支,放開金融市場,提高農業生產率,加強基礎建設,改善環境和能源利用情況。
一些印度企業家承認,印度一直有趕超中國的夢想,而現在印度需要認真汲取中國將經濟增長持續了30年的經驗。過去一段時間,印度具有的一些相對優勢可能被過分夸大了:印度依然缺少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基礎設施,幾億人還處于赤貧當中,印度的IT人才被世界稱道,與此同時上億兒童還不能接受最基礎的教育。
正視這些基本問題加以改善,這個有著古老智慧的人口大國的經濟才會得到源源不斷的動力,而沉溺于世人賜予的光環之中,印度神話終不過是流沙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