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中國臺灣大地震當夜,一棟十二層的大樓頃刻間倒塌,化為灰燼,高中年齡的兩兄弟被困在瓦礫堆不得脫身。父母已經罹難。黑暗中,他們倆誰也不知命運將引導他們去向何方。哥倆中的弟弟對哥哥說:“哥,我一輩子沒有送過你東西,去年你過生日我也沒有送你生日禮物。”說畢,弟弟從脖子上取下一條項鏈遞給哥哥。兩人都熱淚滿盈。幸運的是,幾十個小時之后,他們倆都被搶救了出來。然而,近十年過去了,每到黑夜,兄弟倆再也無法成眠……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兩個正值青春期的男孩在突如其來的災難中失去雙親和家人。這種震撼和驚嚇的殘留期竟如此之長,若不是親身經歷,很難令人料想得到。
今年5月,在四川地震中罹難的人數,超過8萬。涉及到的家屬數目將是罹難的人數的好幾倍。這些人有多少將會出現上述倆兄弟的癥候群實在無法估量。在傾全國之力救濟災區的同時,其實我們忽視了一個事實——人們的心靈也是重災區,而且災情更為慘重,需要動員更多力量協助。
一項名為“512,心靈守望計劃”的公益組織上個月底終于在眾人的努力下成立了。這是一項由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醫師協會、中央直屬和中央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北京、四川等青年聯合會以及熱心的媒體人士共同發起的慈善計劃。這項計劃希望通過有序、科學、持續的心靈培訓和心理熱線咨詢服務以及志愿服務,為地震災區的老師和青少年提供長期心理和精神的支持,協助災區青少年重塑陽光快樂的內心世界,以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漫長的人生道路。
512地震發生,短短幾分鐘之內奪去許多人的生命,許多人失去了家人,許多人失去了所有的財產。他們的心靈所經受的考驗無疑是巨大的。關愛他們的心靈,使他們堅強的面對人生,是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特別是未受災的中國人應該做的事情。

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沒有像成年人經受過那么多歷練,即便是成年人有時候只少發一點獎金,就會難受幾天,錯過一個什么機會,會難受好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如果突然失去全家人,突然有幾十萬人遭受到這種情況會是什么慘狀?
幫助災區老百姓,特別是孩子們,使他們的心靈在廢墟上再次站立起來,需要配置很好的社會資源。在災區有一些孤兒,不到十歲,有的十多歲,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心理方面,怎樣讓他們恢復過來。的確非常令人擔憂。結合社會資源,協助災區的老師和孩子們重建精神家園。比重建物質家園更加艱巨,需要動員整體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
“首先我代表國際危機干預基金會向失去親人、失去朋友、失去學生、失去同事、失去自己同胞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中國人,表示我們的深切的同情和哀悼。”國際危機干預基金會主席湯姆·麥克謝利說。“感謝大家給我這樣一個機會到這里來,我參與了很多災難后的重建、災難后的心理幫助,但是今天我感覺非常特別,我感到了你們愛的力量。“512心靈守望計劃”的啟動儀式上,這位來自國外的專家表達出自己的感情。
湯姆.麥克謝利領導的國際危機干預基金會主要宗旨就是在危機來的時候幫助人們減少災難為每一個人帶來的傷害。在“512心靈守望計劃”的促成下,該會將和中國的學校教育工作者分享一些從事心理援助多年來的經驗,共同幫助受災群眾。湯姆.麥克謝利認為在災難中受到傷害的并不只是人們的身體,身體恢復比較快,更多的是心靈上所受到的創傷,而這個創傷需要關愛,而且是長期的關愛才能恢復。
“我們成為綿竹市第一批復校的學校,雖然我們家園得到重建,我們校園得到重建,但是孩子們的心靈重建,讓他像以前一樣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是我們最大的心愿”綿竹市天河小學校長王琴當天從災區趕赴典禮向大會報告時說。
在啟動典禮上,由青聯常委朱昊等人創作的一首名為《讓愛回家》的抗震歌曲回蕩在會場:
也許從來沒有神
可是我希望祈禱成真
只要還有一線可能
我絕不會走開或轉身
請你相信我的認真
要為你打開
趕走黑暗的那扇門
這首歌的旋律相當動聽,簡直與市場上的流行歌曲不相上下,很容易能得到人們的立即共鳴。創作人表示希望能夠用這樣的歌聲和文字,給災區的兄弟姐妹們送上一份祝福和祈禱。
在存愛存仁的氣氛感召下,啟動典禮上由著名主持人沈冰,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主持的慈善拍賣立即匯集到超過百萬人民幣的善款。
當天參加啟動儀式的包括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韓啟德先生;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袁明教授;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先生;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賀軍科先生;團中央統戰部部長、全國青聯秘書長安桂武先生;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先生;教育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先生;中央直屬機關青年聯合會常務副主席吳佳松先生;中央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主席吳海英;中央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張璐;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涂猛先生;企業界代表有,中國銀行副行長、中國銀行青聯主席王永利先生;中國機械工業集團董事、工會主席魏鋒先生,以及許許多多社會顯達無法——備述。
這項計劃是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醫師協會、中央直屬機關青年聯合會、中央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四川省青年聯合會、彩虹助學基金、《環球企業家》雜志社和北京華夏國科心理學研究院的聯合籌備工作組共同發起。
那些在一場場災難中一次次伸出援手的人,是他們的愛心驅散了黑暗,創造了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