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2日,當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參加完香港回歸一周年慶典后返回北京時,并沒有選擇已經有73年歷史的啟德機場,而是前往那年剛剛落成的香港國際機場——他由此成為這座造價高達200億美元建筑的首位乘客。
1990年代初,香港島以西25公里的兩個小島——赤臘角和欖洲島突然為世人所矚目,香港史上最大的建設項目就選址在這里。建成后的香港新國際機場總面積達1248公頃,其中客運大樓相當于86個足球場,這在彈丸之地的香港不能不說是個奇跡,它也因此被評為“20世紀全球十大建筑”之一。然而,作為該評比中最年輕、也是亞洲唯一的建筑,無論從建設過程,還是初運行階段,都經歷重重波折,被稱為一座在錯誤的時間建造的機場。
這么說或許不甚公平。因為當英國批準這個在其統治期內最大、也是最后一個項目時,亞洲經濟還處于飛速發展期。雖然中國政府也曾抱怨英國用大量香港資產來貼補本國設計及建筑公司,而留給香港特區政府的則是巨額貸款的財政負擔,但考慮到回歸大局和香港的穩定發展,在動工前一年,中國還是與英國簽署協議,支持這項建設。
然而,亞洲金融危機不期而至。1998年第一季度,香港游客量減少了24%,對于這個年處理量可達3500萬人次的大型機場無疑意味著極大的閑置與浪費。言外之意,為了還貸,高昂的費用將轉嫁于支付落地費的物流及航空公司,以及機場中的免稅店身上,這當然使其競爭力大為降低。
盡管困難重重,但香港新國際機場還是于送走江澤民的四天后正式啟動。7月5日傍晚6時至7日凌晨,香港啟德機場海陸空齊出動,進行了被喻為“世紀大搬遷”的通宵搬遷行動。在1000名警員護送下,1100部貨車以及29架未載客飛機移到新址。清晨六時十五分,首班來自紐約的客機揭開序幕。
不過,在剛開始運營的十幾天內,失誤接踵而至:電腦出現故障,登機航班、離港班機、抵港班機與行李認領處顯示屏先后出現失靈,行李輸送帶與行人扶手電梯也發生問題,物流系統一度癱瘓。
當然,大多數人仍然相信,一旦危機情況好轉,不僅會帶動機場運行駛入良性軌道,其配套的公路系統以及擁有143個商戶的大型購物中心,終會回報整個香港經濟。況且,寓意“門戶”的機場一直以來都是民族自豪的強有力象征。
后續: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為整個亞洲金融危機中唯一的幸存地。歷經滄桑的香港新國際機場,在走上正軌以后,迅速奠定了它在亞洲首屈一指的客貨運中心地位。從2000年開始,七年內六次獲得卡特瑞克調查公司評選的全球最佳機場稱號。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國際機場航站樓的設計師正是今年投入使用的首都機場T3航站樓的設計師諾曼·福斯特。T3也與當年的香港國際機場一樣,創造了許多建筑奇跡的同時,也面臨著隨北京奧運會而來的時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