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難面前,火炬手并不是在慶祝自己的勝利,這是整個民族的一種宣言。
聯想是北京奧運會的贊助商之一,也是智威湯遜的客戶。感謝聯想的邀請,我有幸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的火炬手之一。幾天前,作為火炬手,我在上海的閔行工業園區完成了100米的火炬接力。當天在場群眾所釋放的熱情,無法不讓人動容。盡管中國的進步在西方人眼中有種種經驗上的缺乏,但中國已經向世人展現了自己勇于面對各種挑戰的決心,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經濟危機。這種決心讓人深受鼓舞,這也是火炬傳遞的主旨所在。
周全的計劃
所有的活動都被計劃得井井有條,安排得妥妥當當。作為“愛國代表”的火炬手首先在公眾中篩選,歷時六個月,以保證其“動機正當”。官方為我這個火炬手準備的有:一個用來識別的號碼(0032);我接力跑的確切地點和時間(5月24日上午8:51),以及關于著裝的明確要求(不能有任何的品牌logo標志,不能帶任何配件),還有會議室不允許帶的食物(只允許帶主辦方提供的食物)。我們在出發前三分鐘集中在出發點,當觀望人群將目光轉移到其他2萬個火炬手上時,我們只有50秒的準備時間。為了避免與四川大地震的三天默哀日安排相沖突,上海的火炬傳遞儀式被推遲了72小時,但一切還是那么井井有條,絲毫未差。
訓練有素的交流
中國人非常清楚如何傳遞信息。中國的宣傳機構能夠很好地在最短時間覆蓋所有火炬傳遞需要的信息。“用我們的熱情傳遍夢想”,“愛心與圣火一起傳遞”,類似的標語隨處可見,人民將火炬傳遞視作全民的決心,以及對四川受災人民的致意。在聯想的新聞發布會上,每個火炬手有60秒的時間來闡述作為火炬手的榮譽、對奧運精神的理解和對災區的關心,每個人都綁上了黃絲帶以表達這種關注。在彩排中,不時地會聽到這樣的指示:“火炬舉得高一點”。“logo標志向前”,“表情要莊重”,等等。同時,哀悼四川死難者的視頻出現在兩個巨大的屏幕上。每個人都肅立,低頭,深深地默哀。
無法抗拒的激情
盡管華麗的場景有一定的政治安排,但觀眾的熱情絕非是事先排演的產物。每個火炬手,無論是農民,警察,政治人物,企業家,都對此次“為中國加油”的接力跑激動萬分。有一個服裝企業的老板,身價千萬,悄悄告訴我,能夠成為國家的代表是他“此生最大的光榮”。我們所有的人都身著同樣的服裝,整裝待發。當我們下車時,迎接我們的是火炬手同伴,聽到的是震耳欲聾的愛國聲。是的,我相信,正如其他民族一樣,中國尚有種種缺點,例如政府媒體有可能加劇了這種愛國熱情,一種與文化大革命類似的過度興奮之情可能正在釋放。但是,那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歡樂是真切的。
壯觀的動員
是什么點燃了自豪感?奧運會對中國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一個個人主義被壓制,雄心釋放的國家,民族就是個人身份的代言。因此,對于奧運會的情感投資深入人心。規模龐大的火炬傳遞活動的成功正是因為它點燃了中國以及每個中國人對于榮譽的渴望。
此外,火炬傳遞中反映出的物流方面的復雜性也象征著這個民族如何從崎嶇道路走向光輝。當地震奪去八萬人的生命,奧運會的圣火象征著中國的恢復能力,它有能力重整旗鼓,面對挑戰。
在歷史上,動員的重要性可以說等同于生存。凝聚力保證了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持久的生存。在15世紀,當時的皇帝朱棣延緩了他雄偉的航海計劃,25萬來自農村的士兵渡過克魯倫河,擊敗蒙古人。北京城14年的建筑工程是10萬個工匠和100萬的工人的心血。1500公里的大運河更是動用了500萬的人力,才得以建成的前工業時期最偉大的工程杰作。15至16世紀年間,300多萬人被安排投入重筑長城的巨大工程。讓我們再看看離我們更近的歷史。2005年的SARS,是最近的一個生動的動員的例子,證明中國人在團結起來的時候能夠產生的獨一無二的能力,將災難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最終奪取勝利。
最后,火炬手并不是在慶祝自己的勝利。這是整個民族的一種宣言,宣告中華民族是如何克服圣經中所說的逆境并戰勝它的。
(作者為智威湯遜大中華區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