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農場在中國的一石二鳥之策
十年前,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還是一片不毛之地——沙化的土壤,四周環繞著高達3米的沙丘。每逢春季沙塵暴肆虐,一片黃沙飛舞,居民的窗外就是堆積起的沙丘,“一米之外不見人影”。當百事公司選中這里準備種馬鈴薯時,附近居民無不認為他們“發了瘋”。
如今,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卻是一望無際的馬鈴薯田。經過長期苦心經營,百事在這里已經有了三個農場,其中包括2萬畝全中國最優質的土豆田和四周的幾千畝沙柳樹。
在中國,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周邊蔓延。百事農場所在的西北部地區被公認為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蒸發量最大、最為干旱的地帶。百事農場和土壤沙化的對抗,成了一場人和自然之間長達10年的拉鋸戰:農場每年在春天要經歷沙塵暴,沙暴一過,播種的馬鈴薯種子上覆蓋的土壤就會被風吹開,需要人們再次掩埋。僅2008年春天,他們就反復掩埋5次之多。
但這并未影響百事公司今年在中國的馬鈴薯產量,2008年,包括達拉特旗農場在內的5個農場將出產創紀錄的10萬噸優質馬鈴薯。除了中國市場,它們還被供應至百事在東南亞的市場。百事花費10年在達拉特旗農場的嘗試,對日益遭受嚴重風沙侵害的中國來說,是最經濟的環境改善方式之一:企業獲得經濟效益,當地居民接受現代農業理念,而政府則有效阻止了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現代農業
作為全球最大的食品企業之一,百事需要大量購買玉米、燕麥、馬鈴薯等農產品原料,1997年,百事在中國推出樂事薯片后,馬鈴薯的本地供應成了重要問題,為了獲得能夠切出光潔無瑕疵圓薯片的馬鈴薯,百事不得不在中國扮演起農作物種植專家的角色。在甘肅、江蘇的實驗相繼因為缺水和土地質量問題被放棄后,百事終于找到了庫布其沙漠邊緣的展旦召蘇木。
一開始,當地人對在此建農場集體持悲觀論調:展旦召蘇木雨量常年偏少,土壤沙化存水存肥能力很差,就連當地最有經驗的農戶也不相信百事能在這塊地上種出莊稼。
不過在百事看來,這塊地符合其需要的幾個重要條件:這里地下水資源豐富,很久之前這里曾是良田,適合百事施展擅長的噴灌技術;土壤雖然沙化嚴重,但并非不可救藥,而且松軟的沙質土壤有助于他們特有的馬鈴薯品種“大西洋”順利長成圓形;土地面積廣大,適合開展大規模種植。
事實證明,百事的現代化農業管理技術在這場人與沙漠的競賽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們首先平整沙丘,種樹防風,開始進行土壤改良。“我們沒有急著種馬鈴薯,一百事集團中國區(食品)農業部總監黃宇清對《環球企業家》回憶說:“為改善土壤條件,農場測試土壤酸堿度,配置了特別的化肥,并且在土里大量種植糜子和玉米。”然后他們并不收割,而是將這些作物翻入土內,一來其根系固定了土壤,二來植物本身在土地中也成為肥料。農場的田地在4-9月的馬鈴薯種植收獲季節之外,要休耕一年大量種植冬小麥和玉米,并將其翻入土地。通過這些輪作,原來的沙地漸漸變成了適合馬鈴薯生長的土壤。
另一項保證馬鈴薯種植成功的技術是噴灌。在中國傳統農業生產中,通常是在田間挖出溝漫灌,而百事則抽取地下水對農作物進行噴灌,這些自動噴灌系統能夠定時根據土壤情況為馬鈴薯澆水,比漫灌節省50%左右的水資源。在第一個農場里,百事使用了11個噴灌圈(一個圈覆蓋400畝左右的土地),到2008年第三個農場建立的時候,百事設在當地的噴灌圈已經達到34個。
在農場里,一位叫做李中民的員工熟練地駕駛著龐大的約翰迪爾(John Deere)7820型拖拉機在農場作業——這是迪爾公司最新和最智能化的拖拉機產品之一。事實上,百事農場在當地一直享有“現代農業機械體驗中心”的聲譽,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百事投資購買了大量拖拉機、播種機和收割機,這使得2萬畝馬鈴薯田地只需要30多個員工就能成功管理。像李中民這樣的普通當地員工,在這里都接受到了關于最新機械和農業知識的良好培訓。
隨著近兩年農產品價格的飛速上漲,百事在農場上的投入被認為是極其明智的決定:大規模種植使得百事的前期投入被合理攤薄——到2005年時,百事農場的產量已經增加了60%,成本下降了10%,規模效應逐漸產生。
百事農場的運作經驗有效帶動了周邊地區農業生產和經濟的變化。受其影響,農場四周的農戶開始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對農業機械和種植技術改革的投入在當地被日益認可,并且學習使用噴灌技術種馬鈴薯。百事也將自己最適合中國的專有馬鈴薯品種“大西洋”在各地進行推廣這種普及使百事在擴大農場規模或選擇供應商時變得更為簡單。
為了固化土壤,保護農田,黃宇清和同事們從1996年起就開始在農場四周種植沙柳,現在這些樹已經成材,有效阻擋了沙塵。這種作法也被當地農戶和百事供應商所效仿,甚至連遠在甘肅等地的供應商都開始紛紛種植沙柳固沙,黃宇清和同事在之后新開辟的農場邊又種下1000畝沙柳。“后面種的沙柳雖然還沒完全長大,”黃說:“但就這樣持續種下去,農場周圍的自然生態會一年好過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