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賞石藝術研究會會長沈寬出身名門,其祖父是沈鈞儒,而他卻是頗具平常心的收藏觀賞石大家。
笑容可掬的北京賞石藝術研究會會長沈寬貌似平凡,但無論“先天條件”還是“后天努力”都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
所謂的“先天”就是家族出身,沈家的淵源可謂悠長。150多年前,沈寬的高祖已是當時蘇州的候補知府,到了曾祖父就成了名正言順的蘇州知府了,沈寬的祖父沈鈞儒40歲時中了晚清最后一批進士,但他沒有做官,而是受公派東渡扶桑去學習法律,開始了以救國救民于水火為己任的生涯。沈寬的父親則是著名國畫家沈議(叔羊),他的畫曾在日本、重慶、上海、北京多次展出,得到郭沫若、徐悲鴻、傅抱石、趙叔孺等人的贊譽。

所謂的“后天”則是他對中國賞石藝術與收藏的熱愛與貢獻,自小時候開始,沈寬就受到祖父與父親的影響,迷戀上石頭,研究收藏中國各種新舊名石,并成為賞石界數一數二的專家。近十幾年來,每年都應邀出任評委,參加各地舉辦的展覽會、展銷會。賞玩名石已經不是他的愛好,而是一種“事業”。
沈寬能成大家,自然有特定的原因。因為觀賞石的欣賞、收藏,且不說要求每個人都博古通今、滿腹經綸,但豐富的自然學識、精深的文化積淀,扎實的美學基礎、良好的道德修養,豐富的審美理念都是必備的功課,只有具備這等功底者才能在茫茫石海中自由暢游、浪里淘沙。
玩石頭的美好記憶
沈寬玩石頭源于“家族傳承”,沈寬對《小康#8226;財智》的記者說,祖父留給他最好的禮物就是石頭。他是沈家第七代收藏觀賞石的傳人,因為祖父嗜石如命,走到哪撿到哪,可以買石,卻絕不會賣石,所以漸成大家。京城里頭,沈鈞儒的石頭是赫赫有名的,而在一般人家,石頭可以說是最不好傳下來的,因為很容易就隨手丟掉了。“無論什么世家,能傳下來很重要。在我們沈家,我祖父的幾個兄弟中只有他最喜歡石頭,我父親那輩也只有我父親喜歡,在我這代也是這樣,不過我也影響了幾個堂兄弟,還有我的孩子。對石頭的喜歡就這樣一代代傳下去,這就和文化傳承一樣,中國文化只有熏陶和傳承兩條路可走。這兩條路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要說熏陶,沈寬深有感觸:“最開始撿石頭就是和祖父一起到北戴河休假時撿的。他撿我也撿啊,慢慢就喜歡了。爺爺管教人的方式是很自然地讓你接受。比如他愛石頭,他不會給我說教,他只是把他的石頭給我賞玩,讓我在潛移默化中也喜歡上了石頭。” 現在,沈寬還把祖父“與石居”詩印在名片后面,詩云:“吾生尤愛石,謂是取其堅。掇拾滿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剛塞天淵。深積無茍同,涉跡漸戔戔。”
由于酷愛石頭,沈鈞儒老先生的室名為“與石居”、沈叔羊先生的室名為“畫髓室”,而沈寬先生的室名為“摯石居”。“我還有一個號,叫‘不琢’,這有兩個含義,一個是說石頭要天然形態才為高,而做人也要真誠,不要雕琢。”
正因為為人真誠,沈寬通過石頭結交了不少朋友,從海南島的武警總隊領導,到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天南地北的人因為“石頭”結交在一起。“一個人能得到好石頭,就會交到朋友,就會有一個故事,就可以看到很多風景、人情。雖然撿石頭的故事不是那么曲折,但是看到自己撿到的石頭,就會想到曾經和那么一些人在那么個環境看過那么個風景#8943;#8943;可以回憶起很多有趣的情節。”他拿起一塊小石頭,“什么是樂趣?就是得到一塊好石頭。我在興安嶺地區撿到一塊很稀罕的松花石,當地人都沒見過,帶‘眼’的。而且在我之前,已經有很多人在那里撿過石頭了,但是它偏偏被我發現。很多朋友都開玩笑說:這是千年等一回,這塊石頭就在等著你呢。我也覺得是這么回事。”
因為真誠,他還一直把賞石作為一種事業來看待。“所謂的做事業,就是:一它不是掙錢的手段;二是要想做好,就需要一個群體,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賞石家的特征
是一個普通的“玩石頭的人”,還是一個有著高超鑒賞能力的賞石專家,這之間有著很大差異。
沈寬認為,成為一個賞石家有許多要求,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玩石頭玩了半天沒有文化底蘊哪成啊?所有的藝術都是相通的,玩石頭不懂美學行嗎?不了解中國石文化行嗎?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行嗎?當然對于賞石這個特殊的藝術領域,悟性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賞石家不能速成,也不能太看重經濟利益。

前幾天,沈寬幫一個朋友“掌眼”看個田黃印章。剛一看,他心里就一沉。盒子雖說是紫檀木,但是大葉紫檀,而非珍貴的小葉紫檀,可見售賣者對其并不十分珍視。“哪買的?”“潘家園。”沈寬沒說話。打開一看,四方的印章材料,不用細看,就知道是假的了。因為珍貴的田黃是不可能切成四方的,而只能隨形鐫刻。本著對朋友負責的態度,沈寬還是拿來小手電,看石質里面,沒有“紅筋”和“蘿卜紋”等明顯特征,必是假的。
事后,沈寬惋惜地說:“他也是搞了好幾年的收藏,但是他搞不好,永遠也做不成。為什么?就是他太看重利益,他并不是為了鑒賞,只是為了投機來玩石頭。這就不行。清代學者趙爾豐曰:‘石體堅貞,不以柔媚悅人,孤高介節,君子也,吾將以為師。石性沉靜,不隨波逐流,然叩之溫潤純粹,良士也,吾將以為友。’這種境界是所有玩石頭的人必備的。”
此外,一個好的賞石家不要總把賞石停留在感性的“喜歡石頭”層次上,不去買石頭、不參加相關活動,對提升自己的品味也有制約作用。
從事30多年的觀賞石研究工作,也經常做評委的沈寬,雖然在石頭界人緣不錯,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四項基本原則”:一不點評;二不評估,由市場去檢驗它的價值;三不幫推銷;四不收學生。為什么不收學生呢?沈寬對《小康#8226;財智》記者說:“我不是教授,沒有資格收學生。如果你有悟性,我們可以互相切磋,但是我是不收學生的,因為這里面的道太深,悟性、人品都會影響到能否成為一個賞石家。”
對于正在勢頭上的賞石拍賣,沈寬也持謹慎態度。他認為賞石拍賣既是商業行為,又必須具有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應當由既懂拍賣又懂石頭的人主持,準備極具可行性的條件和報告。他說:“市場的成熟、人才的成長,要有個時間、過程。現在,都說藏石界出名快,是其他任何藝術門類都無法比擬的,令人羨慕。目前,我只想說,觀賞石專場拍賣達到其他拍品(書畫、瓷器、玉器、木器等)水準還不成熟,只是在雜項之中時有觀賞石參拍是可行的。”
“愛惜羽毛”,正是沈寬之所以成為大家的重要因素之一。
名石投資策略
雖然沈寬偏重于收藏賞鑒,但對觀賞石投資自然也很了解。“撿石頭的機會畢竟還是太少,主要還是要買石頭,因為市場是高效的。但奇石價格的構成因素較為復雜。它一方面根據石市當時的行情上下波動,另一方面,某一方奇石也因買賣雙方個人的喜好程度而擺動,有時幅度較大,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很難定出參考價。”
據介紹,觀賞石早就升溫了。而這種升溫帶來了許多新的品種。“中國古代文人主要是玩小品石,偶而有一些庭院石,傳統的四大石種中靈壁、太湖(南太湖、北太湖)、英德講究的主要是外形美,黃蠟主要看質和色。但是古代文人講究清高、空靈的美,像白壽山(也叫白芙蓉)色白質細,表達了文人的清高氣質,就曾經很受歡迎。近10年時間里,有許多新的石種出現,這些新的石種帶來艷麗的色彩,也讓我們玩石頭的人需要不斷更新知識,不了解你趕緊問,不要自以為是專家就老端著架子。看到一塊石頭就能了解它的產地,這是我們玩石頭的人的基本功。古人的審美觀現在也有一定的生命力,像‘瘦漏透皺’的審石標準現在也有,但新的石種的出現又有了新的要求,經過許多專家的辯論,大家認為一塊石頭好不好,主要還是看它的形(狀)、色(彩)、質(地)、紋(路)、韻(味),但具體到每一個石種,還有具體的要求。
沈寬認為,除了傳統的四大名石外,廣西出產的彩陶石、來賓石、大化石、三江彩卵石;阿拉善左旗的沙漠漆、葡萄瑪瑙;新疆的戈壁玉、新疆瑪瑙、風凌石現在在投資市場上都很有發展;還有一些是有潛力的石種,如嶗山綠石、吉林松花石。
此外,據沈寬介紹,搞觀賞石投資有幾點要注意: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二要有眼力。如果自身的知識不足就要請教專家。如果不懂,一定要多看書,看好的書,并請教真正的專家。“在我們收藏界有一句話,‘不怕贗品,就怕假專家’。如果你只是玩玩石頭,那你可以和很多同好一些來切磋,但如果是作為一種投資,我認為還是要慎重地找真正的專家來幫忙。”
特別推薦:八步黃蠟石
盛世興收藏,時下民間收藏流行這樣一句話:“天下收藏三大寶,古董字畫奇石好”。黃蠟石,作為中國傳統四大名石之一,在新的時代也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據賀州市奇石盆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峰介紹,時下由于黃蠟石名聲在外,收藏價值日趨見漲,身價也一路攀升,在2002年廣東奇石展銷會上,一塊質純色艷,質量不足10千克的八步紅凍蠟被一新加坡商人以130萬元的高價購去,大有“一寸蠟石一寸金”之勢,近期一些石界知名人士也在撰文中屢屢提及,諸如:“新派賞石最重質地,特別是黃蠟石質地上佳者可謂不是田黃而又勝田黃”,“古代稱田黃石‘石帝’,而今品位高的黃蠟石(凍蠟)應封以‘石皇后’”等等。在原產地,黃蠟石價格也已是日新月異了。
廣西賀州市八步區地處湘、粵、桂三省交界,是一座天然地質博物館,也是一座天然奇石寶庫。賀江上游方圓百里,地質結構特殊,屬偉晶花崗巖地段、接觸帶地段及沉積巖,遠古時期為深海盆地中的海底火山強烈活動地帶。又由于這一地帶稀土含量元素極高(中國最早開發的725稀土礦就設址在此),所以含稀土元素的黃蠟石更是八步獨有,別無出處。
“質堅、色艷、形奇、種多”是八步黃蠟石的突出特征。按質地分,八步蠟石有凍蠟(呈透明狀)、蜜蠟(也稱膠蠟)、細蠟、晶蠟等;按外表顏色可分為黃蠟、紅蠟、青蠟三大主色系,而雜有白蠟、烏蠟(黑蠟)、紫蠟、花蠟、彩蠟等。當今玩石特別強調優良的質地和艷麗的顏色,這正是八步黃蠟石的強項。
隨著中華賞石文化事業的飛速發展,隨著祖國西部大開發步伐的邁進,天生麗質,精光內蘊的八步黃蠟石終會大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