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鄭板橋出游揚州,在青蓮觀遇到一位云游道士。他見此人舉止不凡,便與之攀談起來。當得知這位道士號稱“糊涂山人”時,鄭板橋覺得有趣,開口問道:“道長如此精明不俗,為何卻以‘糊涂’為號?”道士遂以自家身世相告——
原來這位“糊涂山人”出身書香世家,亦是進士及第,曾在廣東做過一任縣令。其縣內有一釀酒作坊,釀就一種“糊涂酒”,味香醇和,十分可口,遠銷各地,收益頗豐。當地知府的小舅子看得眼紅,妄圖霸占該作坊,便在府衙告了酒坊業主一狀,誣陷其盜取皇宮釀酒秘方,私造圣酒,又以“糊涂酒”冠名,意在諷喻皇上。知府將訴狀批轉給在該縣做縣令的“糊涂山人”,命其立將酒坊業主逮捕下獄,判其斬刑??h令遵令而行,將酒坊業主逮捕下獄。但在定罪之時,發現其中有冤,于是到民間暗訪,誰知這一訪就訪出個大冤案來。縣令不忍顛倒黑白,就帶著案卷連夜求見知府,要替酒坊業主辯冤。知府卻躲著不見。如此三番五次連碰釘子,縣令只得將此案擱置緩判。誰知知府竟然懷恨在心,悄悄寫了一紙奏章,誣陷縣令貪贓枉法,將其罷官革職。縣令無奈,只得于臨走之前親自到獄中看望酒坊業主,并將其案的前因后果告訴了他。酒坊業主深感縣令恩德,知道自己難逃一死,于是就把“糊涂酒”的釀造配方傳給縣令,求他遠走高飛,將來釀酒濟世。縣令含淚而別,從此遠離官場,隱居在他鄉山野,不問朝野之事,一邊修道,一邊學著釀酒。為了警示自己,不忘過去,便以“糊涂山人”為號,云游四方,以求解脫……
聽完“糊涂山人”的自述,鄭板橋忍不住流下熱淚,亦將自己的身世告訴對方。當“糊涂山人”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時,更加敬佩,于是拉著鄭板橋走進一家酒店,要了一盤狗肉,兩盤小菜,然后從腰間解下一個酒葫蘆,滿斟滿酌,二人便對飲起來。酒一入口,鄭板橋便大叫起來:“好酒!好酒!”“糊涂山人”趕忙揮手制止,并附耳低語道:“這就是秘傳的‘糊涂酒’,仁兄千萬不要聲張?!编嵃鍢蛞宦?,悄悄地伸了伸舌頭,接著就暢飲開來。
直到酒足飯飽,日落三竿,“糊涂山人”才笑著開口說道:“板橋仁兄乃一代書畫名家,今日相見對飲,三生有幸,不知能否給在下一紙墨寶作個紀念?”
鄭板橋一聽,嘿嘿一笑:“為弟正欲如此,不料卻讓仁兄搶先開口了?!闭f著取出文房四寶,借著酒力,大大地寫下“難得糊涂”4個大字,然后題款押章,雙手贈與“糊涂山人”。山人接書在手,端詳片刻,贊嘆不已,看著看著,突然開口問道:“鄭兄,你這‘難得糊涂’,究竟是指酒,還是指人、指事呢?”
鄭板橋笑著回答:“知我者,山人也!你想,沒有糊涂酒,哪遇糊涂人?沒有糊涂人,誰干糊涂事?三者皆難得,缺一不可!”
酒店里又傳出兩位“糊涂人”的笑聲……
(責編何 毅)